“黄金周”、“小长假”、年假、周末……假期成了释放消费需求的关键时刻,也成了旅游、文化、餐饮、购物的旺季。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完善假期制度,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扩大假期消费。这对假日消费的规模和结构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将重点从哪些方面扩大假日消费?
节假日消费成绩单亮眼
“疫情爆发后,全家人在家待了几个月,都盼着去旅游。大人想尝尝正宗的肉夹、饺子、羊肉包子的味道,孩子也想看看‘不倒翁小姐’。”住在安徽合肥的白领王帆(音译)表示,去年国庆节,一家四口去陕西品尝美食、参观景点、购买纪念品和体验民俗旅游,总共花费了1万多元。
“小时候盼着过节吃几顿好饭,买新衣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假期必须追求更高质量的消费。”王帆介绍说,近年来,除了2020年春节,每年春节和国庆“黄金周”,全家都要出国旅游,有时还会选择出国旅游。
一年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我国超大型市场的消费潜力在节假日释放,出现了“假日经济”效应。最受益的是旅游、餐饮住宿、批发零售行业——。
2020年劳动节假期持续5天,期间旅游人次1.15亿,重点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清明假期增长32.1%;
国庆和中秋节假期重叠后,消费规模继续上升。8天长假期间,全国接待游客6.37亿人次,铁路、公路、水路、民航每天运送旅客6211.5万人次,旅游收入4665.6亿元;餐饮住宿旅游购物娱乐需求迎来“井喷”:全国重点零售餐饮监控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餐饮住宿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7%,批发零售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1%。放假前7天,全国电影票房近37亿元,创下国庆“黄金周”票房新纪录;
上一次元旦假期只有三天,但是行情火爆。全国重点零售企业服装、家电、珠宝日均销售额分别增长22.8%、9.9%和10.3%,海南7家免税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13%。
在过去的一年里,假日消费市场绘制了一条上升曲线。在疫情影响尚未消退的背景下,醒目的成绩单充分体现了假日消费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春节假期运动会扰乱每年1月和2月主要经济指标的同比和环比增速,有时甚至会影响3月份的指标。商务部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立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节假日是实现全年消费的重要时间:从规模上看,目前的节假日消费规模约占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考虑到近年来假日消费增速高于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这一比例有望继续提高;从结构上看,除了购物、餐饮等传统消费外,旅游、文化、体育等新消费蓬勃发展,服务消费成为假日消费的主要内容。
“未来,随着中国消费升级的不断推进,居民对发展和享受消费的需求将继续增加,服务消费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假日消费将成为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重要途径。”关立新说。
保障劳动者休假是关键
谈到假日消费,多利说:“我想念7
2020年五一,居民将享受五天假期,并借此机会安排更丰富的假期生活和更充实的旅游消费活动。很多地方还探索在周末实行“两天半”,周六周日以外的周五下午增加半天休息时间,鼓励实行周末2.5天的弹性作息政策。专家指出,更合理的休假制度可以减轻休假调整的负担,延长实际休假时间,从而刺激消费者的欲望。“十四五”计划提出完善假日制度,有望带来更多的实惠,满足居民假日消费需求。
有好的制度,也要落实好。据了解,早在2007年,国务院就出台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保护带薪休假员工的合法权益。但在部分用人单位,带薪休假制度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员工“不敢休假”,单位“不准休假”,让员工享受带薪休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十四五”计划建议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可以促进消费者的非高峰休假,使消费需求在时间分配上更加均衡,从而保证假日消费体验。
关立新分析说,完善休假制度和实行带薪休假的重点在于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间
的平衡,难点在于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落实劳动者权益保护。“首先,需要引导全社会对休假的正确认识,劳动者休假不足对消费、家庭、社会心理、劳资关系等均会产生负面效应。其次,应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依法支持正当劳动权益诉求,敦促用人单位改变不合理、不合法用人现象。第三,探索落实带薪休假的政策措施。”关利欣说。提升服务消费供给质量
激发节假日消费,供给方也需要下大力气。
“节假日人们扎堆出游,消费体验未必好。城里到处堵车,下馆子、打网约车都比平时贵。”李阳本科期间在南方沿海的一座旅游城市上学,谈及节假日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他的感受很真切。
“我很少在节假日出游。因为游客多,机票、酒店更贵。景点多实行票价浮动制,旺季门票比淡季贵不少。”家住北京的资深“驴友”陈豪说,节假日旅游更高昂的花销、更拥挤的客流量让他总是选择淡季出游。
在陈豪看来,节假日消费市场上许多商品或服务价格偏高且同质化程度高,许多古镇、步行街、纪念品千篇一律;部分行业缺乏有效市场监管,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少数城市和景区存在“十个月磨刀、两个月宰客”现象,不仅无益于促进节假日消费,反而打击了消费积极性,阻碍节假日消费需求的释放。
关利欣指出,节假日消费在部分地方和环节仍有强制消费、“宰客”、拥挤、个性化服务缺失等痛点,需从市场整治和产业升级两个角度来推动节假日消费市场建设。一方面,要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倡导诚信经营的商业文化,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保障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要补齐短板,加快解决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商旅文体等产业融合不足等问题,着力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面对供给侧的痛点难点,提高节假日期间商品服务的供给水平,建立良好、规范的市场秩序尤为重要。过去一年里,为鼓励节假日消费,各地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河南针对餐饮娱乐、文化旅游、住宿等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行业发放电子消费券,强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景区门票实行优惠;青海支持重点消费城市和各市州在主要商圈、步行街、城市地标等区域开设特色经营区,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大力活跃假日消费。
“未来,我国节假日消费需求也将呈现品质化、便利化、人性化等特点。”关利欣认为,为了更好地释放节假日消费潜力,除了在需求端发力之外,还需要持续增强服务消费的供给能力,优化消费软硬件环境。“一是提升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完善消费相关配套设施,打造便利化的交通出行、餐饮住宿、文化休闲、体育娱乐等商业网点和基础设施。三是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延长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等公共设施开放时间,通过景区景点预约等方式提升消费体验,完善夜间交通、城市亮化、公共卫生、治安管理等公共服务。”关利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