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监管、法律保障、标准建设和行业规范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得到改善。然而,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仍然存在各方责任落实不到位、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完善、外卖业务新模式缺乏有效监管手段等问题。
平台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不到位,城市老旧小区不时出现没有实体店的外卖商家
“宝州街对面的老小区,小吃外卖店很多,卫生状况堪忧。市场监管部门要重视。”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的读者杨老师发现,一些第三方平台机构对小餐饮企业资质和食品安全管理不严格,使得一些食品安全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小餐饮企业可以利用。个别业主甚至把车库改成了厨房,专门做零食外卖,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记者在几个城市的调查发现,由于网上订餐的链条较长,两头不见面,很多专门做外卖的商家选择老小区作为经营场所,他们在加工、环境卫生、员工健康等方面的管理都不到位。事实上,《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平台责任的落实、商户入网资格等食品安全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进入网络的商家必须有实体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按照许可证规定的主要经营业态和经营项目从事经营活动。然而,在实践中,这些规定没有得到充分执行。
“我们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一些平台代理商没有严格执行审核制度的要求,有的甚至知道经营者没有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业务开发,还办理了网络接入手续,提供线上订购和线下配送服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业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平台无证上线,不符合规定,没有严格管理分支机构和代理商。
对此,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对国外食品销售的安全监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一方面,引导各地将网上商户线下检查与无证餐饮综合治理有机结合,重点抓好小餐饮网点和无牌匾餐厅。及时规范查处无证餐饮服务提供者,消除网上无证经营的源头;另一方面,为促进“抽查餐厅”的发展,消费者可以自行决定检查区域、店铺检查和检查项目,以“视频图文”直播的形式宣传监督检查过程,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现场监督检查。
“结合外卖点菜虚拟化的特点,总局还指导地方政府共同探索,形成合力。”负责人表示,第一步是加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监管数据和平台运营数据的共享。第二步,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的作用,比如鼓励外卖人员举报配送过程中发现的无照经营,以及实际就餐地址与公共地址不符的商家。
按照“最严谨的标准”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体系
近日,中国饭店协会与某大型第三方平台联合发布了外卖行业发展报告。根据消费者调查,只有32.4%的人认为外卖健康或者不太健康。让消费者对向外界销售感到不安的原因是什么?
前不久,云南省曲靖市读者安女士在网上点了一份汤,中间喝了一个异物。她立即向站台投诉。结果商家以“主食不是自己做的,是别人送的”为由拒绝赔偿,最后甚至无视了安女士。钍
目前外卖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部分商家将食材加工外包,共享厨房等中间商负责加工制作。“现在很多外卖商家在午餐和晚餐高峰期遇到订单激增的情况,给饭菜供应带来挑战,在生产和配送中可能存在影响食品安全的隐患。”中国饭店协会外卖专业委员会主任史晓明建议,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包装、配送的标准和规范应逐步完善,行业标准的制定应符合标准和规定,并做好衔接。例如,他还说,配送设备经常与冷冻冷藏食品和隔热热加工食品混合,没有温度分区,容易导致食品变质和安全风险。标准化管理是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市场监管总局的指导下,相关行业协会、大型第三方平台和餐饮企业积极探索外卖食品安全标准化措施。2020年9月,中国饭店协会发布《共享厨房服务与操作规范》集团标准,将共享厨房业务链中的行为要求纳入标准,明确了入驻共享厨房进行餐饮业务运营的商户和平台的责任。据中国烹饪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协会去年发布了《餐饮外卖密封规范》,鼓励外卖商通过密封和紧固的方式密封食品,以确保食品在配送过程中不会随意打开。“我们还率先组织制定了《基于互联网工具的餐饮运营师职业能力要求》等标准,希望有更多的外卖企业参与到集团标准的起草过程中,共同打造‘一见钟情,照指示做,用尺子量到底’的标准模式
“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控的角度来看,外卖食品配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卫健委将按照“最严格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在修订标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安全要求,以跟上外卖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变化。同时,要加大对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强化行业协会和协会的职能,提升行业自律水平,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质量标准,形成完善的食品标准体系。
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外卖平台、餐饮企业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在附近
年来,很多便利店、生鲜店,甚至传统菜市场纷纷选择入网经营。记者在某大型外卖平台APP上发现,一家知名连锁便利店提供番茄炒蛋、糖醋鱼块等快餐,还有主食小吃、轻食沙拉等选择;另一家居民区附近的菜市场也提供面点速食、卤菜熟食等外卖餐品。甚至连一些打车APP也悄然上线了外卖配送服务。这类新型入网经营主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餐厅,也非专业的食品配送机构,如何确保其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呢?业内人士表示,按照相关规定,商家应当具备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相关员工健康证明等法律法规要求的证件,并且不超出规定的经营范围,才能提供外卖餐饮服务。
薛恩远是一家知名连锁便利店企业的执行董事,在他看来,便利店入网经营餐饮外卖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还是食品安全,“主要集中在食品有效期、食品温度和设备污染等三方面”。他介绍,该便利店品牌的外卖餐品全部来自自有鲜食工厂,建立了鲜度管理系统。门店里的热餐、小食等现制现售外卖食品,都要在鲜度管理系统生成生产计划后才能开始制作,制作完成后系统开始计时,如有超过规定时间没有售卖出去的热餐,系统会预警并提示店员执行下一步操作。外卖员每日须使用酒精消毒配送箱,消毒后必须填写反馈表,并拍摄带有系统水印的照片存证。
北京一家成立不久的小餐饮公司则选择自建外卖平台,于2020年6月开始运营自家的外卖微信小程序。该公司负责人魏鑫说,为了确保配送环节餐食安全,与一家专业的配送公司达成合作,并采用贴上食品安全封条的专门食盒。
江苏省南京市读者刘远建议,各方应严格履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的责任。政府部门要做好外卖食品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既保障消费者权益,又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行业组织可总结各地有益探索,适时出台团体标准。外卖和配送平台须落实资质审查、质量监督、配送环节、消费者维权和专人专职管理等责任,规范入网商家经营活动。餐饮企业则要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只有形成社会共治合力,才能营造外卖食品安全监管良好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