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奋斗的青春最美!2020年,十个人被评为“最美丽的大学生”

近日,10名大学生被中宣部和教育部评为2020年“最美大学生”。他们把青春的梦想融入中国梦,展现大学生的风采,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的花朵。

不惧风雨勇挑重担

“青春就是要经得起磨练”

“我是‘准博士’,共产党员。我要战斗!”

离开武汉还是留下?2020年初,面对这个问题,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博士生赵东毫不犹豫。

留在武汉,参与临床一线诊疗,连续奋战120天,参与会诊,成功治愈新冠肺炎肺炎确诊病例130余例;课间加班进行临床研究;下班后,她参加了网上志愿服务,为200多名与家庭隔离的患者提供网上医疗咨询和帮助.赵东递上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我会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继续努力奋斗,让我的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赵东坚定地说道。

当赵东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光谷校区忙碌的时候,南京医科大学2018级博士生倪洁也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里奋战。2020年春节期间,看到她所在的培训单位成立医疗队支援湖北的消息后,她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第一时间主动向医院党委登记。

到达湖北后,倪洁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与同事一起制定、执行并监督医院感受流程的实施,检查病人,开医嘱,调整呼吸机.在多次夜班中,她一边安慰患者,一边带值班护士抢救,评估患者病情,主动承担动脉抽血、血气分析、插管治疗等任务。

佩戴防护用品,头晕,胸闷,汗湿衣襟,手脱皮,护目镜,眼周淤青.倪洁没有抱怨。“青春就是经得起考验,救死扶伤,这是义不容辞的!”这是倪洁的座右铭,也是她行为的见证。

在疫情防控方面,很多大学生带头。北航飞行学院的本科生余汉明就是其中之一。“00后”是武汉人。疫情期间,他在武汉中山社区报名成为防疫志愿者,为100多个家庭提供买菜送药等服务。

每当电话铃响,余汉明就拿起笔,把居民的信息和需求一个个写下来。第二天,当他在门口完成警卫任务时,他穿着一件红色背心,把他的日常用品送到居民的建筑里。“我们年轻的学生要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余汉明每天44天10小时的志愿服务,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为武汉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看到广大党员在冲锋第一线,我也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余汉明在志愿服务期间提交入党申请,经北京市委组织部批准。2020年4月1日,他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一个入党的大学生。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挺立的样子就是风骨”

只有人才,德国的首都也是;德行只有帅。大学生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加强道德修养,脚踏实地地修复道德品质,努力成为大爱大德的人;保持勇于奋斗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做到轰轰烈烈,有出息,自强不息。

其中,有一位勇敢的崔翻译。2019年3月,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华江校区,崔屹在晚自习后和同学梁潇回到宿舍。当一个人经过操场时,他试图对梁潇犯罪。崔屹用他瘦弱的身体紧紧地保护着梁潇,但是他被枪击了八次。

在医院恢复期间,崔屹总是坚定地说:“我不疼,

其中有余婷婷,他和病重的养父一起上了大学。养父患有肝硬化、布加综合征等。十几岁时,余婷婷承担起照顾生病的养父的重任。艰苦的环境磨练了她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坚韧。

考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后,她决定和养父一起上学,开始了学校、出租屋、医院的“三点一线”生活。每天中午下课,回家给养父做午饭,然后赶去学校;下课后,吃完饭照顾养父,然后回学校。尽管时间很紧,但余婷婷从未缺课,取得了班上最好的成绩,并加入了公益社团。“挫折之后,站直是一种性格。我会以斗志迎接每一次挑战。”她说。

其中有把青春定格在深山的沙里。沙莉,2019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1世纪研究生教育集团成员。生前在广西龙胜自治县龙胜小学任教。她翻越群山,走了两个小时崎岖的山路去看望她的家;关爱班上每一个孩子,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

沙莉把她的生命留在了她深爱的土地上,她的精神将永远延续下去。在她身后,成千上万的研究生教育小组成员继续在这次青年接力中奋进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

“早一秒拿到抗体,就能多一分战胜新冠病毒的把握!”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单思思一直在科研战疫一线争分夺秒、攻坚克难。

单思思所在的张林琦教授课题组,在疫情暴发初期立刻组建了科研攻关团队,刚放假回家一天的单思思第一个报名,赶回实验室投入工作。“用成果降服病毒,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青年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

加入团队以来,单思思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生产抗体、检测抗体功能、进行动物实验,上千次重复实验操作,每天基本都是连轴转。如今,单思思依然在努力工作,运用科学武器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奋斗。

“我希望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努力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来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单思思说。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海超的志向,则与海洋强国梦紧紧相连。他在科研中紧密围绕国家高端装备及国防建设需求,依托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一流学科,深入开展舰船结构振动噪声预报与控制研究。“我要坚定信念,攀登科学高峰,谱写青春的乐章。”他说。

“西部需要我,基层需要我,那我就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腾格里沙漠的绿意,见证着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智卓的理想。几年来,他组织近800人参与治沙行动,共制作方格10万余个,固定黄沙2000余亩,植树3000余株,“交大林”开始在大漠扎根。刘智卓还推广治沙新模式,把肉苁蓉种植和防风固沙结合在一起,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我是驻守过西藏的军人,西藏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闻健动情地说。几年前,他主动申请去西藏服役。退役复学后,志愿服务成为闻健新的“战场”:军运会赛场,他是志愿者;征兵入伍,他是宣传员;到乡村支教,他是好老师;无偿献血52次,他挽救生命……“我将时刻准备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