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北京报道一名6岁男童确诊。发现他是在顺义区1月10日确诊的情况下一直被管在家里的“小桌子”上的。当时家里查出2例确诊病例和5例无症状感染病例,然后确诊了另一个家庭的5岁男孩和奶奶。十名感染者与“小餐桌”有关,警告是时候正视隐患了。
“小饭桌”是近几年学校周边家庭中小学生吃饭、休息、学习的场所。因为很多家庭都有照顾孩子的需要,“小餐桌”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功能丰富,从单纯提供交通、午餐、午休服务,变成了辅导作业、教育孩子、提供住宿服务的“综合体”。
但“小桌子”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设施安全、防疫安全等诸多方面令人担忧。有些资质不明,位置隐藏。本质是“黑表”;有的空间狭小,几十个孩子挤在只有十平米的卧室里休息,给防疫带来很大隐患。基层执法人员反映“小饭桌”监管难度太大,基地难以理解。一旦发生火灾、地震等突发性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小饭桌”经常乱,有很现实的原因。一方面,似乎教育、食品、卫生等很多部门都有监管的责任,但实际上很多主管部门甚至认为只需要管好食品安全。另一方面,很多家庭确实有照顾孩子的需要,以至于以前有些地方家长反对关闭“小桌子”,简单的“关闭”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最近北京发生的“小桌子”相关案件,只触及了隐藏多年的民生痛点。北京市顺义区常务副区长已表示,将对“小饭桌”进行全面整治和整顿。随着寒假的到来,“小桌子”的问题可能会暂时缓解。但明年开学后,“小桌子”需要重新激活,其安全隐患仍有待解决。
“小桌子”不小,影响很多家庭真正的痛点。要解决“小饭桌”的问题,恐怕不能简单的“关门大吉”,而是要通过改革和系统思考的方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寻求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人员配备、住房条件、学生人均面积、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小饭桌”等方面试图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体系,一些探索性的“白名单”制度值得进一步关注。(白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