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凭证的医保真的很方便!”正在北京某中医院就诊的王女士激动地说,去医院的时候发现自己忘记带医保卡了。注册人告诉她,现在只需要在手机上绑定“医保电子凭证”,不用携带实体卡,就可以正常去医院,享受医保报销。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张先生因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到北京天坛医院就医。出院时使用跨省医疗直接结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后,报销率达到91.4%。
2020年,像王女士、张先生这样享受医保便利的人会越来越多。据国家医保局统计,截至2020年11月26日,全渠道医保电子凭证用户累计超过3亿;截至2020年底,跨省直接结算住院费用的定点医疗机构已达4.4万家。
2020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对于新冠肺炎肺炎患者的治疗,“买单”,跨省直接结算门诊费用,大幅降价药品和冠状动脉支架……多项惠民政策的实施,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揽子”措施助力新冠疫情防控
据媒体报道,2020年1月,71岁的秦志江因新冠肺炎肺炎住院。他已经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住院五个多月后顺利出院。作为当时新冠肺炎年龄最大的ECMO肺炎患者,他在治疗期间发生的148万元最终由医保报销。
在过去的2020年,为了应对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国家医保局迅速行动,制定了从预付资金到缓解医院预付款压力,再到支持慢性病患者“长方”,再到明确医保费用可以缓缴、缓缴的综合政策,推出了“一揽子”措施, 这不仅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充分展示了我国医疗保险的制度保障功能和治理效率。
在疫情爆发之际,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国家卫健委发布紧急通知,提出“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就医,确保医院不因支付政策问题就医”,将疑似患者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国家医疗保险局局长胡曾向媒体表示,在疫情期间,“两个保障”在促进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制度创新。
国家健康险局医疗服务管理司司长熊贤军在2020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介绍,截至当年7月19日,新冠肺炎已有13.55万例确诊和疑似肺炎患者通过医疗保险解决,涉及医疗费用18.47亿元,医保支付12.32亿元,支付比例达到67%,其余按规定由政府补贴。同时,为支持复工生产,各地自2月起将单位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减半,减免期限不超过5个月,预计可为企业减负1500多亿元。
此外,受疫情影响,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在就医和返回医院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当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寻求医疗服务的时候,医疗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2020年1月17日,国家组织的第二批药品集中采购启动。这种集中开采的平均降价幅度达到53%,最高降幅达到93%。尤其是慢性病常用的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等降糖药物大幅度降价,会显著减轻患者负担。此外,退热止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的建议价格为0.03-0.07元/片,进一步促进了低价药物的稳定供应。
2020年8月20日,第三批国家药品集中产生了拟选结果,56种拟购药品中有55种采购成功。与目前同类药品最低采购价格相比,拟选药品平均降价53%,相当于前两批集中采购的平均降幅。
在三批国家共收集了112种药物。按照约定的购买量,年成本从659亿元下降到120亿元,节约539亿元,其中因降价节约274亿元,因优先使用精选药物替代265亿元,明显减轻了患者的成本负担。
“三大全国性组织覆盖的品种有上百个,将提高药企集中度,规范药品流通,建立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完善医院药品目录,提高患者药品的可及性,降低未来医疗费用。很棒的角色。”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后可能会收缴购买量大、金额高的药品。节省的资金可以使更多的创新药物进入医疗保险目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人民的健康保护。
>“耗材降价”让心血管疾病患者受益
介入人体、临床使用量大的冠脉支架、人工关节等高值医用耗材,一度因价格高昂令患者望而却步。而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冠脉支架患者的需求之大不言而喻。
2020年11月5日,从冠脉支架入手的首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产生拟中选结果。10个产品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与2019年相比,相同产品平均降价93%。
2021年1月1日,76岁的向娭毑因患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紧急冠脉造影、冠脉内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手术中使用的支架价格由7800元降至798元。这是湖南省首例享受国家组织的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福利的患者。
“冠脉支架在治疗心脏疾病中使用率高,每次手术需使用1至3个。”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湘潭市根据各医疗机构报送采购需求总量的80%,确定第一年约定采购总量为1674个,预计可节约1684万余元。
值得一提的是,价格的降低并不代表质量下降。“集采合金带药支架,我们是经过专家论证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包括国家卫健委心血管介入管理专家组组长霍勇在内的专家组在经过评估后,也认为合金在技术上更先进。
该负责人还表示,对于这样的降价幅度不必太过惊讶,更不用担心企业报价是否已经低于成本,经过前期一系列的成本测算、财务报表分析等,这一报价在合理范围内。
“在原有模式下,企业比拼的是销售渠道和费用空间,企业之间没有公平竞争,企业产品质量、性能保障、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竞争根本就不充分。”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也指出,必须斩断原有的销售模式对中国行业发展的影响,促成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医保目录”调整提升用药保障
“我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开药。如果不及时用药,关节就会剧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李树林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他每月需使用两支阿达木单抗,以前该药品每支的售价为7600元,一个月光药费就是15200元,且全部自费。从2020年开始,该药品的价格下降到每月仅需2580元,且门诊可报销54%,李树林个人只需负担1186.8元。
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医保部门高度重视罕见病的用药保障工作,国家层面先后发布了五版医保药品目录,目录内药品数量从1535个增加到2709个。通过调整医保目录,实现了用药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和目录结构的优化。同时,随着更多好药和新药的纳入,也为更多患者减轻了就医负担。
2020年12月,国家医保局公布了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最新结果,调入药品119种,调出29种,目录内药品达2800种。这是2018年以来连续第三年调整药品目录,共纳入433种新药、好药。意味着我国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建立。114个谈判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0%。其中,准入25种国产创新药,有力鼓励了国产药品创新。
与往年相比,慢阻肺用药、红斑狼疮用药、肿瘤免疫治疗用药、儿童用药……新增药品共涉及31个临床组别,占所有临床组别的86%,此轮谈判药品数量最多,可让患者受益面更广泛。
国家医保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后将对医保药品目录建立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这意味着更多救急救命的好药有望及时纳入医保,不断提高人们的用药保障和就医获得感。
在2020年,还有一系列惠民医保政策不断推出。如《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提出“1+4+2”总体改革框架,标志着医保制度进入成熟、定型的新发展阶段;《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施行,明确了基本医保用药管理的基本原则、各级部门职责,有利于提升基本医保用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是基本医保用药管理的主要政策依据;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增14个试点城市,是继2016年国家首次开展长护试点后,长护制度再次扩大试点,着眼建立独立险种,明确制度试点基本政策……
医疗保障是基本的民生工程。2020年,随着我国医保工作的不断深化,医保制度改革措施不断推进,保障覆盖面从小到大、管理服务从粗到精。未来,相信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将会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作用持续显现和发挥,在让群众受益的同时,为推动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提供更大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