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如何才能“稳”?

新华社北京一月二十日电(记者题: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如何拿捏得“稳稳的”?)

新华社记者武玉

中国经济迎来重要里程碑——2020,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难得的是,这100万亿背后,既不是量化宽松政策,也不是零利率,甚至不是负利率。

作为少数实行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稳定的”,向世界展示了“世界引擎”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

既不“大手大脚” 也不“畏手畏脚”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相对缓慢,美国计划推出新一轮刺激计划。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全球的关注。

“坚持‘稳’字,不要急转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日前重申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基调。

如何体现“稳定”二字?首先要保证货币总量适度,流动性合理充裕。既不能让市场缺钱,也不能让市场的钱泛滥。

近年来,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不断采取降息和量化宽松政策。开动“印刷机”带来了高负债和疲软的增长.

中国是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少数几个主要经济体之一,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的增长率与名义经济增长率基本匹配。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国M2余额为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货币政策既不能“奢侈”,也不能“胆小”。当遭遇疫情冲击时,经济增速可能会与潜在产出水平产生较大偏差,因此需要把握货币供给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2020年,为应对疫情影响,央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1.75万亿元流动性,出台超过9万亿元的货币政策支持措施,推动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盈利1.5万亿元。逐步引入再融资再贴现政策.

在“稳定”的货币政策支持下,中国率先控制疫情,恢复生产,实现经济正增长,基本面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随着经济的稳定和改善,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成功达到100万亿元。

加大精准支持力度 稳定企业现金流

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灵活而精确。“精准”怎么体现?

2020年,中国新增贷款达到创纪录的——19.63万亿元。钱去哪了?全年新增贷款中,新增企业(机构)占比超过60%。其中,制造业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大幅增加。

数据显示,2020年底,中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5.2%,增速比上年高20.3个百分点,已连续14个月上升;普惠小额贷款余额增长30.3%,比上年增长7.2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连续29个月下降。

精确滴灌的实际经济性也可以通过M1数据的变化得到证实。

“在稳定企业、保障就业的结构性政策支持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得到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稳定了企业现金流,促进了企业活期存款的快速增长。”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表示,截至2020年11月底,中国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活期存款同比增长16.5%。

货币政策不要急转弯,要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因此,央行明确表示,2021年将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良好作用,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将继续加强,两个货币里坡

2020年,疫情影响导致GDP增速偏低,也导致我国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但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宏观杠杆增速放缓。去年12月,M2和社会融资增速较上月略有下降,新增家庭部门贷款增速也明显低于上月。

专家认为,今年的货币政策将在稳定宏观杠杆率、化解债务风险和避免整体信贷快速收缩之间取得动态平衡。预计今年宏观杠杆率增速将回到基本稳定的轨道。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相对缓慢,向实体经济传递的压力和金融体系固有的脆弱性叠加,外部风险需要警惕。”陈认为,针对外部风险,要坚持“国内优先”的原则,继续做好自己的事情。

2020年,中国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取得重要成就。陈认为,2021年,“稳”字要带头,抓工作重点,守住风险底线。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不断提高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