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只提轨道,不提人”,新流量报道值得推广
新华社记者张曼子
最近,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转移报告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确诊病例的性别、年龄、籍贯等个人信息被隐藏在转移报告中,信息披露主要涉及地区和地点。这种尊重个人隐私,弱化患者及其家属压力,同时保护公众知情权的做法,值得赞扬和推广。
自疫情爆发以来,分流报告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确诊病例的流动信息关系到国家防疫的大局,关系到公民的尊严和隐私。基于对病毒的恐惧和安全保护的心理,人们往往对流媒体的信息特别敏感。一旦信息泄露,会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甚至可能引发伤害患者身心的网络暴力。因此,如何妥善披露流动信息,处理好个人信息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检验各地疫情防控能力和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京沪“只提跟踪不提人”的流量报告方式之所以获得好评,在于把握信息披露的自由裁量权,把握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特别是,除了必要的追踪之外,患者性别、年龄等非必要信息将不再公布,不会给予“隐私改变”的机会,从而避免了信息泛滥可能引发的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体现了信息时代国家对公民隐私权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和社会文明进步。
流量调节是对患者家庭情况、出行轨迹、社会关系等的全方位调查。接触的信息数据众多,信息处理环节多。流量调节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与社会信任有关。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提炼、发布最高效、最简洁的有用信息,既能让公众一目了然地看到所涉及的区域和场所,节省大家的时间,又能防止流量报告成为窥探和评价他人生活的“管道”。这种做事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公众合作,赢得更多的群众信任。
目前,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我们倡导更加以人为本的柔性治理,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群众的热切期待。
编辑:梦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