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小吴买了3年多的车突然坏了,换挡的时候有种挫败感。经常去维修的4S店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节气门积碳造成的,于是小吴选择了清洗节气门的维修项目。太好了。不出两周,老问题又出来了。这次4S店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还是节气门积碳的问题。小吴觉得无法接受:“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形成影响驾驶的积碳。一定是店铺最后一次维护没有取得效果,存在欺骗行为。”
近年来,汽车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据公安部交管部门统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数量已达到2.8亿辆。然而,与之相关的汽车维修纠纷也在迅速上升。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9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数据显示,汽车及零部件相关投诉达3.4万起,同比增长25.1%,在商品投诉中排名第一。2020年上半年,投诉数量达到1.8万起,同比增长14.4%。
汽车维修有哪些陷阱?消费者应该如何避免被欺骗?发现自己被骗了,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
配件欺诈、过度维修
汽修店“猫儿腻”花样百出
2020年10月,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召开“汽车维修行业陷阱重重,积极维权,不退缩”新闻发布会,通报汽车维修过程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困境。顺义法院第二人民法院院长牛表示,在审判工作中,汽车维修纠纷主要集中在合同陷阱、维修机构不合格、零部件欺诈“潜规则”和价格不透明等方面。
河南安阳的读者程程遇到过从犯诈骗。2019年冬天,他的车电池坏了,于是他去了一家汽车修理厂,花了480元换了一个新电池。没想到半个月后,电池又坏了。“我去另一家店维修。师傅拆电池的时候告诉我,电池不是新的,是用过的。我不得不花了300多块钱,换了新电池。”程程说。
来自湖南郴州的读者蓝云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有一次开车不小心撞到路边护栏,造成前车灯损坏,于是临时找了个路边汽修店换了个新的。“不到一个月,车灯坏了,没有颠簸,正常行驶。很有可能是汽修厂换的灯有缺陷。”蓝云表示,汽车修理厂的以次充好行为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了经济损失,也给车辆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汽车维修乱象,下大力气整顿."。
记者采访了一位汽车维修行业的从业者。据他说,一般车主修车的时候都会把车留在店里,过几天再来取车。一些汽车修理厂利用这段时间将车况良好的零部件拆下,换上辅助零件或旧零件。只要车内没有明显的故障,车主就很难找到“猫累”。“即使主人看着现场,他也不害怕。车里面那么多线和零件,指着好的零件就是坏的,大部分人都看不出来。”从业者说。
一些汽车修理店鼓励员工出售更多零件以获得佣金,一些员工通过“杂耍”车辆、增加修理次数或扩大修理范围来增加收入。有些毛病很简单,换个保险丝就能解决,但是赚不到钱。于是,一些汽修店把小病当大病医生,只需要局部维修的部分整体更换,只需要更换小器件的据说需要大修。结果车主往往要多交数倍甚至几十倍的维修费。
“虽然汽修店会向消费者提供维修订单,列出维修项目、所需材料、费用等。这还不足以让车主了解车辆故障的真正原因和维修的具体流程。”江西景德镇的读者邹说。有读者在信中表示,由于消费者对汽车零部件缺乏清晰准确的认知,在汽车维修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一旦对方故意误导消费者做出错误判断,很可能导致车辆维修项目和金额的不断增加。甚至有些不合格的汽修店使用假冒伪劣产品,人为制造故障,使小故障变成大问题。
合同圈套、缺乏证据
消费者维权难上加难
某公司把车送到汽修厂维修,提前交了30多万的修理费。没想到这家汽修厂没有维修运营资质,技术水平也不高。已经半年多没修过车了。因此,公司要求汽修店退回预付的修理费,赔偿损失,但汽修店没有退款,而是要求公司支付共15万元的配件、聘请高级技术人员和租赁场地。最后,法院裁定,未经许可从事机动车维修的汽车修理厂应当停止经营,并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旺盛的维修需求催生了汽车维修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到占地数百亩的汽修店,小到三两个人的汽修店,这些汽修机构五花八门,既给广大车主提供了方便,也增加了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概率。
与街上的小作坊式汽车修理店相比,环境更好、系统更规范的4S店受到许多车主的信任。虽然价格普遍高很多,但很多车主更愿意“花钱买安心”。但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丁涛表示,对4S门店的投诉很多,主要体现在售后维护服务质量差、只更换不维修、小修小补、服务价格高。“虽然车子已经三包了
颁布多年,但不少4S店在执行上设置了重重障碍,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丁涛说。此外,合同圈套也是车主容易“中招”的环节,有些汽修店故意在口头约定和格式条款中设置陷阱,导致消费者因未签订内容明确、规范合理的合同而遭受损失,且给后续维权带来不小的困难。
程诚在回忆换电瓶的经历时,认为缺乏合同、发票等有效证据是导致事后维权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去修车,以为只是换电瓶的小事,忽略了签订合同,也没有索取发票,以及保留维修凭证等,导致发现问题想要找他们赔偿时,手头几乎没有什么有力证据”。不少车主跟程诚一样,一开始去汽修店只是为了解决一些小问题,过程并不复杂、预估花费也不高,就忽略了签订合同这一环节,没有明确具体维修项目和相关责任。当发现遭遇欺诈时才发现,证据缺失导致自己维权难上加难。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汽车是大件消费品,构造复杂、专业性强,普通消费者遇到汽车方面的问题时只能依赖专业人士,因此需要在各个环节都留意证据保存,在维修开始前签订维修协议,议价时最好事先商定价格,明确具体项目、金额等详细信息,对于维修前后的车辆状态,可以拍照或拍视频的方式记录,同时注意索要留存票据。
专业支持、行业自律
汽修行业应当诚信为本
分析汽修领域消费者遭受欺诈的一些案例不难发现,与专业从业人员相比,消费者在技术、法律知识等方面往往处在弱势地位,这种“信息不对称”也给消费者维权带来一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顺义法院的法官表示,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应当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旦发生纠纷,首先与承修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向道路运管机构申请组织技术鉴定和调解,此外还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者到法院提起诉讼。
为了给遭遇纠纷的消费者提供技术支持,广东、湖北等地的消费者委员会成立了汽车专家委员会,在遇到汽车消费纠纷时,充分发挥专家特长,协助双方厘清责任,更好地解决汽车维修纠纷。
不过,车主在维修汽车时增强防范意识、增加汽车配件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要求每一位消费者都成为汽修专家的确有些强人所难,因此,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行业环境更为关键。浙江乐清读者顾泽红提出,应该建立健全对汽车维修经营者的信用评价机制,帮助守信经营者建立良好商誉,对不良汽修店形成警示。
在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采集机动车维修企业信用信息并建立机动车维修企业信用档案,依法公开供公众查阅;建立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认定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和从业人员黑名单。“现在通过一些点评网站,社会公众能够很方便地查看对某个餐馆、景点的评价,辅助消费决策。希望有关部门对汽修行业也建立类似的评价体系,让这些信用信息查询更加便利。”顾泽红说。
内蒙古通辽读者马涤明认为,汽车维修行业也应当像餐饮行业一样,做到“明厨亮灶”,把维修过程透明化,向消费者实时展示,“维修信息和维修过程透明化不但为纠纷解决提供了依据,也有利于形成压力,减少‘宰客’行为的发生。”贵州遵义读者刘雨燕说:“汽修行业也是服务行业,经营者应当意识到‘宰客’行为终将遭到惩罚。想要持续盈利,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诚信经营,提高服务水平,让每名从业人员都牢固树立诚信意识。”
目前,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已推进了机动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全国机动车维修数据档案。截至2020年9月,已覆盖31个省份,累计采集维修记录4.6亿辆次,为超过1.06亿辆汽车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些维修记录数据为汽车维修行业纠纷处理提供了溯源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