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中国GDP已经突破1000亿元,科技创新怎么做?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中国GDP已经突破1000亿元,科技创新该如何做?——清华大学文科高级教授、施瓦茨曼学者学院院长蓝雪访谈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峰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0万亿元。科技创新的重量有多重?面对一些“卡脖子”的问题,接下来如何突破?近日,新华社采访了清华大学文科高级教授、施瓦茨曼学者公司总裁蓝雪,期待着“十四五”第一年中国创新的关键趋势。

GDP过百万亿元,科技创新分量几何?

中国GDP突破100万亿,——2020,中国经济交出了含金量高的答卷。据科技部介绍,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望达到60%。

"科技创新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蓝雪说,数字经济、高铁等创新是大家都熟悉的,科技创新的贡献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提高质量、改善生活、促进发展的“隐形冠军”。

“但与我们面临的挑战相比,任务仍然非常艰巨。”蓝雪说,高质量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我们的整体创新能力仍然存在差距。过去几年,国际形势更加严峻,这也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经济已经超过1000亿元,但我们不仅需要做大,还需要做强。如果我们强大,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蓝雪说。

从“大国”到“强国”,依靠什么创新力量?

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中,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居首位。

“要真正成为一个创新大国,必须有一个创新能力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中国的战略科技实力,包括重点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领先创新型企业。”蓝雪的解释。

在蓝雪看来,第一,要有创新实力;第二,当国家需要时,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有责任挺身而出,聚集力量解决重大问题。

“十四五”开局,推动创新怎样发力?

“卡脖子”问题阻碍了产业升级。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攻关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如何发挥他们的优势?

蓝雪认为,首先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例如,政府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稳定的知识供应。“基础研究是市场失灵,这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十三五”期间,中国不断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引导、中央与地方联动、税收杠杆等方式,推动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投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335.6亿元,首次占到社会研发总支出的6%以上。

同时,要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蓝雪表示,知识产权侵权、地方保护主义等行为将使创新失去动力。"政府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健康公平的市场环境."

此外,各行业龙头企业也应鼓励加大对原创的支持力度。“要成为‘百年老店’,企业必须在原创创新上打下坚实的基础。”蓝雪说。

科技自立自强,是否要“包各个环节”?

“科技要自强,最根本的是练内功。同时,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国际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蓝雪说。

当今时代,以知识、技术和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动。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应该从

良好的学风可以使科技界沉下心来,长期从事具有原始价值的研究,从而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规范科技伦理,树立良好的学风和作风,引导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扎实推进。

“为了创造更好的学术生态,科学界必须在科技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蓝雪说。

他说,中国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强国,科技界一定要有良好的学风、学术道德和学术生态。这就需要科学界在学术规范和评价机制上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完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优化科研生态,有没有关键一招?

“十四五”期间及更长时期,中国科技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求,继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在蓝雪看来,创新和变革值得期待。

"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望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蓝雪

说,关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型大学改革与建设的一系列举措正在落实,可以预计,基础研究领域未来将陆续出现重大原创进展。

“技术创新的应用领域,也会有更新气象。”薛澜举例,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未来将形成创新高地,吸引各方面最优秀资源,推进新的技术产品和生产应用。

此外,中国越来越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创新人才聚集地,将会有更多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到中国寻找发展机会,形成良性循环,为中国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会激发更多新需求,这是我们创新最重要的源泉。”薛澜说。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