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一遇的巨变,产业链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正在发生巨大的调整。长期以来,中国以低生产要素成本、健全的生产支撑体系和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吸引了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流入。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趋势。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选择。为了在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效的经济发展,必须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更高质量的外资利用。同时,吸引和利用外资仍然是获得竞争激励、促进分工深化和开展技术学习的必要途径。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需要从规模导向和静态效率导向向高质量发展导向转变,“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已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工业利用外资的主要任务。
工业利用外资的基础较为稳固
近年来,中国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之一。虽然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导产业,但产业利用外资的基础仍然相对稳定。近年来,工业利用外资基本保持稳定。同时,符合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趋势的外资结构调整仍在进行中。
一方面,利用外资的产业呈现向高技术产业转移并为高技术产业服务的趋势。产业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比重的提高。“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年均增长18.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比重持续上升。与产业投资密切相关的高科技服务业利用外资也在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招商引资力度减弱,但经济效益和整体经济拉动依然强劲。自2010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与轻资产和服务型外商投资的趋势有关。但外资企业占全国总量不到3%,创造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25%的利润,贡献了20%左右的税收,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依然显著。
此外,自由贸易试验区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外商投资体制创新的“试验田”,成为吸引外资的新引擎。在一系列改革措施和试点政策的推动下,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在成为一个汇聚国内外前沿技术的高端制造业集群。
更好利用外资的挑战与优势并存
未来一段时间,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国际经济合作仍存在诸多风险。我们需要科学判断内外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积极促进内外需求、进出口、引进外资和外商投资的协调发展。在具体工作中,既要认识到工业利用外资面临的现实挑战,又要利用好现有优势,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弹性强,发展空间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中国工业有许多实现高水平利用外资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为:我国外资管理体制加快转型,“分拨服”改革深化,吸引外资手段由优惠政策转向促进投资便利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特别是经营中的机构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从产业支撑和交易成本来看,我国较长的产业链和完善的产业体系大大降低了生产企业的支撑成本和交易成本。中国的实际生产成本在劳动生产率和交易成本方面还是有优势的;“一带一路”联合建设继续深入扎实,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取得积极进展,为投资来源多元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多措并举提升工业利用外资水平
“十四五”期间,积极拓展利用外资渠道和来源,稳定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是促进工业更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向。
第一,适当调整招商方向。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外资企业的产值应该不再是关注的焦点。要提高招商引资项目与产业升级目标的契合度,必须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质量评价体系。在这方面,不仅要关注投资项目的产出效益,还要关注项目的产业链嵌入性和产业创新的驱动力。同时,要切实引导利用外资从“招商引资”向“引进智力”转变。
二是促进利用外资地区的均衡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商业环境优化,搭建对外开放新平台,特别是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增强内陆自由贸易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需要找准定位,积极规划,促进产业发展,依托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带动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差距。
三是积极推进外资来源多元化,提高产业链安全性
全水平。长期来看,我国需推动更为多元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及投资协定落地,从“产业互补、互利共生”角度推动国际产业合作,拓展外资来源渠道,为我国工业利用外资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提升产业链国际合作安全水平。四是推进外商投资安全审查相关制度的细化和落地。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是成熟市场经济体的通用制度安排。在实际工作中,对关系到我国产业链安全和重大经济利益的投资项目进行审核十分重要及必要。目前,现有制度体系对外资进入前国家安全审查的实施主体和操作规程等方面缺乏具体规定,已有相关规定的约束力也很有限,在这方面需进一步细化,落实好相关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