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强烈谴责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机构在关门大吉跑路之前还在搞促销赚钱。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自疫情爆发以来,涉及家政、健身、教育和培训的预付费消费纠纷大幅增加。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经营困难,多渠道筹集资金是情有可原的。但为了吸引消费者撤资,故意隐瞒经营情况,继续做广告,显然是不可取的。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舆情监测分析,近年来,体育健身领域甚至出现了“填健身卡”的骗局。一般套路是商业帮提前租场地,声称开健身房。装修时有意延长装修周期,推迟设备进场时间;同时,聘请临时员工或兼职员工散发传单,吸引客户预付费和充值;消费者想去健身房,发现场地还在装修,但是健身房老板已经把钱卷起来不见了,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钱,还让临时工成为受害者。
中国消费者协会正在告诉相关企业和经营者,诚信经营是企业的基本义务之一。在交易活动中,相关企业应当如实披露商品和服务、价格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信息,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或不合理的退款规则。
企业应以实际行动回应消费者的质疑。消费者有权监督商品和服务。当消费者对教师安排、时间调整、稳定运营、退费等提出疑问时,企业有必要也有义务做出及时、真实的回应,而不是在MoMo中反复搪塞、拖延,甚至删除消费者。
企业和经营者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相关培训机构明知存在重大风险,难以恢复正常运营,仍继续宣传、招生、收取高额费用。除了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外,很可能已经涉嫌合同诈骗,虚假宣传和带钱潜逃的事实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应予以强烈谴责。有关主管部门要通过企业启动审计、资本账户监管、信用审查、批评访谈、追究刑事责任等手段,严厉打击、加大对欺诈和不良经营行为的约束和处罚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的金融安全和合法权益。对于已经涉嫌欺诈的企业和经营活动,消费者可以直接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在选择相关培训课程和支付服务费用的过程中,应注意相关企业的经营是否存在异常行为,当出现更换店名或老板、多次低价促销、拖欠员工工资等情况时,应保持警惕。适当关注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公示信息,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目前正在实施投诉信息公示制度。注意选择合适的消费支付方式。目前“培训贷款”、“校园贷款”等信贷方式比较流行,但当经营者遇到困难甚至跑路,或者消费者想提前结束课程时,退课退款手续可能更麻烦。认真判断和选择各种预付费消费,合理消费,依法维权。针对部分经营者虚假宣传、质价不符、拒不履行职责、带钱潜逃等不良经营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和举报,积极依法行使监督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央视记者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