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记者胡浩)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携带个人手机进入校园。如有需要,家长必须同意并书面申请。进入学校后,手机应由学校保管,禁止带入教室。
手机应该进入校园还是应该被禁止?这个话题讨论了很久,双方各有各的道理。
反对手机进入校园的人认为,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不够,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容易沉迷于手机,影响学习,损害视力,甚至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其他支持手机进校园的家长认为,孩子就像没有手机的断线风筝,无法与父母沟通。还有人建议有些作业要求在线提交,那么没有手机怎么做呢?
至于如何解决手机禁播后的通信需求,教育部已经做了安排: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制定具体措施,明确统一保管的地点、方式和负责人,并提供必要的保管设备。要在学校设立公用电话,为班主任设立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有呼叫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者为其他家长提供方便的联系学生的方式等。
教育部也明确表示,学校要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要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
这里的事情都圆满解决了吗?手机进校园之争其实只是问题的表面,真正的核心是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合理的使用手机。
其实很多成年人都被手机绑架过,更别提中小学生了。
美国一所大学对来自世界1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24小时的“无媒体”体验实验,使他们一天之内不会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经历过这个项目的同学大多表示,丢失手机让他们“坐不住,睡不着”,表现出易怒、不安、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很多人甚至没有完成整个项目。
南京市宣武区教育局副局长张表示,控制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世界共识。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明确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或教室,有的规定学生只能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使用手机,芬兰禁止向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出售手机。
张建议,管理、诊断、教育三步走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使用手机。首先是管理。通过家长、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开发一个通用的手机管理系统,帮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遵守规定,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开展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高雅品味,为孩子提供更多合适的发泄压力的渠道,让孩子慢慢放下手机去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其次是诊断。分析“手机对这个孩子有什么意义”、“学生不能放下手机背后有什么成长需求”等问题,以增加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是教育。要合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我们应该以手机使用管理为契机,教育学生,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认为,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他们的意识
学会正确使用手机是必修课,也是当前教育的一部分。王殿军说,手机曾经是一个新事物。未来,我们很难预测孩子们的生活中会出现什么新工具、新事物。现在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和管理手机,然后学生就能够在未来面对更新的东西时正确控制和合理使用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