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更好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一体化的思路和措施打破行政壁垒,改善政策协调,使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加合理的分工,凝聚更强的协同效应,促进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一体化机制和互联互通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群众和干部可能感受最深。
为此,本期推出“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更好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系列报道,邀请记者进入长三角,围绕交通、公共服务、环保等领域深入采访广大群众和干部,感受一体化带来的直观变化,探索不同领域互联互通机制设计的思路和经验,以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跨界建桥共同监管统一验收
【感受】
破路打通了!
张亚军生活在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工作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胡芬高新区李亢电梯有限公司。10公里的距离虽然不远,但是要绕过318国道40分钟才能通勤。
其实两地之间还有另一条“不通”的路。汾湖的李亢大道和金泽的东航路分属苏沪,被省界湖——筼筜湖隔开,这两条路成了断路。
2020年11月9日,经过8个月的规划、设计、审批和建设,东航路与李亢大道的互联互通工程正式竣工。这条路也叫筼筜路,因为它中间横跨江苏和上海的界湖。筼筜路不仅将两地距离缩短了3公里,而且每天在张亚军上下班只需15分钟,因为不需要绕过公交车多的国道。
【背后】
2020年3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生态与规划建设组副组长刘伟开始参与协调李亢大道与东航路的衔接时,他面前出现了不少问题。“前期青浦和吴江分别建立,缺乏有效沟通。在规划、设计、审批、建设标准、工程进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最难的是审批标准。穿越筼筜湖,这条路需要在筼筜湖上架设一座180米长的车辆桥。建桥不难。羟苯磺酸钙胶囊在上海和江苏各占一半,涉及行政主体多,各方审批要求不同。“比如在防洪评价报告中,苏州水务局的涉水审批要求编制防洪评价报告;上海水务局对防洪评估报告没有强制性要求。”胡芬高新区建设局局长姚俊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执行委员会领导了多次协调会议。最后决定由上海市水务局牵头与苏州市水务局进行联合审批和后续监管,实行审批决定一窗受理、一键下发。防洪评估、审查等审批要求不一致的,遵循共建原则,按照要求较高的苏州标准执行。
在审批过程中,上海市水务局组织了联合踏勘和方案审查。审批完成后,双方共同履行监管职责,最终进行统一验收。
2020年7月13日,上海市水务局和苏州市水务局联合发布
每天7点以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华侨站站台都很拥挤。曾梁冬,家住江苏省昆山市华侨镇,走进车厢,一个半小时后,他可以到达上海徐家汇站。在他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一路上听音乐和看视频是一段愉快的时光。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昆山华侨段是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虽然11号线只有三个站位于昆山,但昆山居民只需10分钟就可以到达上海嘉定区安亭镇,从而融入上海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
从“高铁城市”到“地铁城市”,今天,许多在上海工作、在昆山生活的人都像曾梁冬一样,生活在一个双城记里。
“地铁同城”联防联动两地协管
“这6公里的延长意义重大!”说起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昆山轨道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建武称之为“意料之外”。
江苏省昆山市华侨镇,毗邻上海嘉定。有了这个地理位置,江苏早在规划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的时候就积极与上海沟通,为轨道交通的建设预留空间,希望有一天地铁延伸到华侨城。
作为首条跨省运营的地铁,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华侨段于2013年10月16日投入运营。姜建武介绍,经过7年的运营管理,11号线华侨段3个站日均客流由运营初期的2.6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6.18万人。
随着客流量的日益增加,如何实现运营中的交通
突发性事件联防联动,成了新的课题。“刚才发现有贴小广告的人乘坐地铁到达你们站,请配合进行查处。”这是“沪昆联席”机制下,近期联合开展的一次执法行动,对11号线轨交站点车厢不文明行为进行整治。此次执法队伍共分为两组,先后乘坐不同班次、不同方向列车进行车厢巡视,通过“沪昆联席”信息联动工作群进行信息沟通,协同处理。
2019年1月,上海市轨交总队虹桥所、昆山市公安局公交派出所、上海地铁第二运营有限公司和昆山市轨道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沪昆联席”机制,针对轨交11号线嘉定支线段(嘉定新城—花桥)区域内的一些工作,共同处置,迅速解决。
上海地铁第二运营有限公司线路管理部经理葛海霖认为,“沪昆联席”打破了行政区划,真正将昆山与上海联系起来,提高了协作能力,净化了乘车环境,进而提升了乘客出行舒适度和满意度。
蒋建武说,通过开展“沪昆联席”,实现花桥段各车站出入口周边无设摊、无乱张贴,通行顺畅、秩序井然、氛围文明。“接下来,沪昆两地还将加大配合力度,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等,充分发挥联合执法长效机制的作用。”
宁淮铁路 分开审批同步推进
【感受】
2020年12月30日,安徽滁州市举行宁淮铁路天长段开工仪式。这让老家在江苏淮安,工作在南京的孙耀特别开心,他把消息转发到淮安老乡微信群里,群友纷纷点赞。
宁淮铁路自南京站引出,经安徽省天长市至淮安,项目总长200公里。其中安徽段全长44公里,新设天长1座车站,由安徽省和滁州市按6∶4的比例投资。
从南京到淮安,如果在地图上画一条直线,便要经过天长市。“天长就在南京和淮安之间。”孙耀说,原来从南京到淮安坐高铁需要从镇江、扬州绕道。“等这条铁路修好了,我回家就更方便了。”
【背后】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江苏和安徽的联系更加密切,这让江苏省发改委基础设施发展处(铁道处)的相关负责人感触很深。“宁淮线安徽天长段之前未在安徽的规划里,因此也没有资金承诺。”该负责人说,为了批这条线,他专程到安徽去,与安徽省发改委沟通,没想到安徽非常支持,当即答应了资金承诺,让宁淮线的规划能够顺利在2018年底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在规划编制宁淮线的前期工作时,不管是编制方案的讨论还是审批、审查,江苏都邀请安徽同步,项目虽然分开批,但总体进度一致。
从2020年年底天长段开工到现在,两省发改委相关处室也每周通电话,互相沟通协调,实现工作层面的沟通衔接。
这样的合作机制,正在长三角省市之间加速建立和完善。
“随着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推进,三省一市的联动机制越来越多。”该负责人说,三省一市发改委从事铁路规划的部门建了一个微信群,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要在群里把相关的计划跟兄弟省市通报一下,做到及时联动。去年,浙江方面提出要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规划建设一条“水乡线”,江苏发改委积极支持规划建设,目前已纳入国家规划。
江苏省铁路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就铁路建设具体推动流程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全方位密切对接,从路网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到工程建设以及后期运营,都与周边省市部门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机制。比如,江苏在规划涉及苏锡常轨道交通先导段时,就结合上海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中嘉闵线的规划设计,保证了将来先导段与嘉闵线的贯通运营;宁淮线安徽天长段前期工作是安徽委托江苏开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