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二月二日电(记者周润健)“冷”来如“春”。2月3日,将迎来24个节气中的“立春”。这是2017年后第二次在2月3日举行“立春”。天文专家指出,本世纪过去100年的所有“立春”,要么是2月3日,要么是2月4日,其中3日有39次,4日有61次。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一年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总结出来的一套气象历法。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天文普及专家袁林介绍说,24个节气把黄道分成24段,太阳在黄道上每15度的视运动就被认为是一个节气。由于太阳在黄道上的表观运动是不均匀的,而且受闰年制、公历和阴历过渡、岁差等因素和复杂计算的影响,每个节气的时间长度是不相等的。以“立春”为例。它的日期在公历每年的2月3日到5日之间变化。
根据20世纪100年的统计,“立春”只有两天,2月4日和2月5日,没有2月3日,而本世纪100年的统计显示,“立春”只有两天,2月3日和2月4日,没有2月5日。其中,《立春》2月4日出现61次,2月3日出现39次。200年来,“立春”出现最多的是2月4日。
“一年的计划是春天,不管哪一天‘立春’都是正常的日历现象。这一天,人们吃春饼,喝春酒,打春牛,表达对春天的欢迎和对新四季的美好祝愿。”林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