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二月四日电(记者题:警惕诈骗“新老戏路”——节日期间防骗指南)
新华社记者路畅、李坤和毛鑫
新华社记者从北京、天津、广东警方了解到,临近节日,“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等各种“热点”诈骗活动频繁出现,“借钱”、“冒充公安法”等“传统”诈骗手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警方提醒,一旦接到可疑电话和信息,要仔细排查,尤其要警惕。
不法分子“蹭”热点 “涉疫”诈骗新变化
据记者调查,目前各种与疫情相关的欺诈事件频繁发生,给许多个人和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
骗子把钓鱼网站藏在短信里假装打疫苗。“[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苗已在我市开放预约,名额有限。从某一年的某一天开始,任命将被暂停。请立即点击链接预约接种。”前几天,一些城市市民收到了以当地疾控中心名义发送的这样的短信。点击链接后,网页提示需要实名认证,需要银行卡账号密码等重要信息。
"这些链接大多是钓鱼网站或木马病毒."天津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第四支队民警楼金军提醒,新冠肺炎预防接种信息清晰透明,疫苗接种是自愿免费的。如果收到来源不明的预约信息或要求付费的接种通知,属于欺诈信息,不要相信。
骗子“潜伏”父母,“骗”防疫费和体检费。记者了解到,一些不法分子冒充教师,将学生家长拖进新建的微信群里,然后发出假的《中小学防疫健康检查通知书》。《通知》要求家长支付1490元健康检查费,但同时表示1200元的费用可以带补贴退还。很多家长都有“花290块钱买个保障”的想法,相信“被招进来”。
警方调查人员告诉记者,在这样的骗局中,犯罪分子分工明确,有的冒充老师发通知,有的冒充家长上传付款截图,非常混乱。
骗子冒充卫生防疫部门,以“涉嫌违法”或“被侵权”为由“忽悠”人骗钱。广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发言人杨炳生表示,骗子会以“个人信息被盗、登记接种”或“新冠肺炎非法传播疫苗信息”为由,冒充“疫情防控中心”、“卫健委”等部门打电话,要求受害者配合调查。“骗子先是以各种名义给被害人贴上‘涉嫌违法’的标签,然后声称转移到‘公安局’调查,最后以‘查资金’为由骗被害人转移资金。”杨炳生说。
此外,还有骗子利用公众的同情进行欺骗。在很多地方,公安机关发现有不法分子编造虚假材料,以“为防治新型冠状动脉性肺炎募捐”为名进行募捐、骗钱。
诈骗“老戏码”仍有,部分手段实现“技术迭代”
骗子冒充领导“借钱”的“老戏”还在上演。天津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第四支队民警周继策告诉记者,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以区长、镇长名义给企业家发短信、微信,声称可以帮助企业,然后以“办私事”、“资金周转”为由向企业借钱,不少企业领导被骗。
最近,“领导借账转账”骗局时有发生。犯罪分子以“单位领导姓名”的形式添加被害人的微信,然后以“此号为私人号码”等借口欺骗被害人的信任,伪造转账截图,诱骗被害人转账。
在.期间
此外,犯罪分子还会利用一些视频会议软件中的“双屏模式”来窥探受害者手机操作的细节。即使受害者没有告诉他们银行卡账户密码等重要信息,犯罪分子也可以记录下来,用于实施违法行为,大大增加了财产损失的风险。
各地出招猛打涉诈犯罪 专家建议提升“全民反诈”意识
记者从多家公安机关了解到,春节前后,电信网络诈骗,包括疫情相关诈骗,是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的重中之重。
在北京,相关部门重点行业整改,深入源头管理。记者从北京市公安局了解到,去年,北京警方遇到
相关部门从源头防止非法开办银行卡、电话卡,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共封停涉案手机号码15万余个、网址域名14万余个,冻结账户30余万个,冻结资金17亿余元。天津市公安局针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破案数量大幅提升,2020年破获现行案件数量比2019年提升2倍以上、破案率比2019年提升2.6倍,抓获嫌疑人数量超过前五年总和。记者了解到,战“疫”期间,天津警方快速侦破了一批利用虚假制售口罩等防疫物资信息在网上实施诈骗的案件。
记者从广东省公安厅新型犯罪研究中心了解到,依托广东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涉诈骗“两卡”(手机卡、银行卡)绝对数大幅下降,2020年12月电诈警情总数同比下降11.77%。截至2021年1月6日,广东共铲除涉“两卡”犯罪窝点1500多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5100人,累计排查关停高危电话号码232万余个、排查管控涉诈风险的个人银行账户530万余个,公开惩戒不良信用通信用户2873人。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臧雷建议,应进一步深化“全民反诈”意识,相关网络平台、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等要压实主体责任,加强源头监管力度,不断发挥合力,形成立体“防护网”。以1069短信平台、非法网络推广、涉诈APP开发等为重点,有关部门要集中力量打击为诈骗犯罪团伙传播犯罪方法、提供技术支持的黑灰产业链。
臧雷还表示,要特别注意提升群众的防范意识能力,不断提升反诈专线的首次接通率、劝阻成功率,缩短平均劝阻时间,最大限度避免群众财产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