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4亿多“非网民”,如何拥抱互联网时代?

2020年,一场疫情让更多中国人适应了“云”生活,但也暴露了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你还记得偏远山区的孩子爬到山顶找手机信号上网络课吗?老人不能用智能手机,不能显示自己的健康码,出行受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3日发布的第47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9.89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

这意味着近10亿网民的海量数据背后有4亿多人,他们还没有走上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公路”。

——4亿多人为何不上网?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区域来看,我国非网民仍以农村为主,农村非网民比例为62.7%,比全国农村人口高出23.3个百分点。

使用技能不足、受教育程度有限、年龄因素、设备不足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他们要么不会操作和使用电脑和手机,缺乏互联网接入设备,要么不懂汉语拼音,要么因为年龄太小.客观条件的制约给非网民融入互联网带来了障碍。

从年龄分布来看,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截至2020年12月,中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比例为46.0%。

除了客观原因,一些人的主观态度也成为他们拒绝使用互联网的原因。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新安中心评估实验室副主任严哲表示,一些老年人对互联网缺乏兴趣,担心上网的风险,因此选择远离网络世界。

——非网民群体的时代困扰

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代码扫描和订购、远程教育、手持医疗.现代社会,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互联网,非网民群体无法上网,无法充分享受智能服务体验。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加速了从个人、企业到政府的全方位社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放大了非网民群体的时代烦恼。

内蒙古呼伦贝尔,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为了让女儿顺利上线,不得不收拾蒙古包迁移找网;湖北宜昌,一个爷爷拿着手机跟着信号找山,给孙女搭了一个网上上课帐篷;黑龙江哈尔滨,一位老人坐公交车扫描不到健康码,拒绝下车。司机别无选择,只能报警,警察把老人送到了目的地.

“有网就离不开网。”。大量非互联网用户的存在,表明互联网基础设施仍存在薄弱环节。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非网民认为,在不上网造成的各种不便中,不存在不能进出某些公共场所的“健康码”,排名第一,占非网民的27.2%;其次,无法用现金支付,占非网民的25.8%;不能买票、不能挂机的人数占非网民比例的24.9%;24.6%和22.9%的线下服务网点减少,难以及时获取信息。

"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互联网给现代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方便与不便的区别,还有教育公平感、文化包容性和社会公正感。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推进现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生态。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超子表示,教育部将协调有关部门支持特殊教育网络建设,建设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覆盖全国的特殊教育网络

要弥合“数字鸿沟”,不仅要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基础设施水平,还要提高非网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和使用数字技术的技能,开发出更智能、更人性化的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网络服务的便利水平,帮助非网民分享数字时代的巨大红利。

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发布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重点关注旅游、医疗、消费、娱乐、商务等7类与老年人日常生活相关的高频事件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服务创新并行,细化各种老年人服务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已明确表示,从2021年1月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老龄化和互联网应用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首批完成与老年人等群体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115个公共服务网站和43个移动应用。

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也通过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普及行动,组织知识讲座和培训指导,为他人提供代理服务,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便利,弥合“数字鸿沟”

;。

“不要一味强求所有事情都在网上办理,应针对非网民群体的真实需求做出人性化的安排。”何延哲指出,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网民比例并不低,应该针对国情、因地制宜,比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引导农村里的带货能人帮助不会上网的父老乡亲直播推介产品。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