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
新华社北京二月十日电:平凡的你也很伟大。——向每一位奋斗中的中国人致敬
新华社记者于俊杰
住在家里的鼠年被孤立,甚至一度停止,注定要铭刻在记忆里。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获得了很多感动的喜悦。
告别旧的,迎接新的,哀叹时光去了哪里。平凡如你我,岁月的年轮里留下了什么痕迹?
坚守
时间的指针轻轻流逝,每一秒都是均匀而完美的。然而,在不同个体的感知中,时间产生了密度差异。
47岁的银豹迪莱勒是内蒙古自治区一名普通的电影警察。他在巴彦淖尔市乌拉尔后旗朝格温德尔镇167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已经奔跑了20多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豹迪利尔旅行的“三宝”从未改变:摩托车、钱包和公文包。以路为驿站,挨家挨户,摩托车载着他往返牧民聚居地,总行程1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0圈。
送报纸,走访民情,调解纠纷.“管理面最广”的电影警察,在管辖范围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下功夫,为零散点的牧民搭网。
一个人的坚持会赢得更多人的安心。无数平凡岗位的忠诚,带来的是和平与稳定。
"图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一架飞机."29岁的民航三亚空管员袁弘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断关注飞机的位置、高度和速度,提醒飞机保持安全间隔。
像国内近万名空中管制员一样,宏远的工作模式很简单。24小时值班,经常需要熬夜。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在几秒钟内做出准确的判断,每一条指令都至关重要。
2020年,宏远和他的同事每天将指挥300多个进出机场的航班,高峰时每小时20多个航班,最多每小时200个订单,从而确保1500万乘客的旅行安全。
从南海岸到北方冰雪之国,每一个伟大的数据背后,都有平凡的人在用不平凡的努力奋斗。
受疫情影响,比原计划晚10天开工的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连续4年实现年进尺10万米,累计进尺314万米,相当于钻穿355珠峰。
“有条件就去,没条件就去。”“钢铁侠”王进喜的话启发了1205钻井队队长张静,他率先一天24小时在井场生活,一年在井场吃饭生活的天数超过300天。
在张静的带领下,队员们争分夺秒,冒着严寒酷暑,在荒野中奋战,比去年同期多钻了12口井。
这个成立于1953年的钻井队,用创纪录的数字证明了王进喜身上的铁人精神从来没有走远过,“为中国加油”的口号依然响亮!
勇气
8848.86米!2020年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联合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新海拔。为了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新高度”,登山运动员和测量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三次登顶,完成了这一壮举。
对愿意尝试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困难的。2020年,我们记住了“没有寒冷的冬天永远不会过去”,见证了“没有春天永远不会到来”。
2020年1月23日,武汉关闭。在党中央的授意下,4万多名白人士兵进行了逆行远征,全国10%的危重医护人员聚集在武汉。
一方有难,各方都会支持。截至2020年3月5日,湖北省已发放医疗防护服460多万件,N95口罩900多万个,医用外科口罩6000多万个。米、粮、油、水果和蔬菜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帮助江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征服世界之巅,战胜疫情需要勇气。优先考虑子孙后代,帮助我们周围的人,需要非凡的勇气。
湖北应城离武汉不到100公里。疫情爆发后,企业
在拉起防疫战线,每天走上万步确保营城东石村691名居民无一人感染的同时,受理拖欠工资案件114起,结案率100%.夏24小时值班,全年为657名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750万元。
全国上下一盘棋,齐心协力,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民族战争的“疫情”之力是不可战胜的。
2020年1月29日,因疫情防控需要,银川市公交车全面停运。当大多数市民独自在家生活时,40岁的老兵王晶主动走出家门,成立了一个关爱车队。
40多天,1万多公里的道路,6万多名医务人员被免费运送,直到宁夏新冠肺炎确诊肺炎患者被清除。
越是经历过寒冬的严酷,就越期待春节的美好。2020年,他们选择了逆行,这也让我们相信,只要他们勇敢,
毅前行,终将抵达新的高度,收获更美的风景。担当
疫情大考下,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为什么中国能成为世界复苏的“压舱石”“稳定器”?正是一个个普通人的担当,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支新冠疫苗从细胞培养到完成包装的生产周期约48天、历经6大步骤。新冠疫苗细胞病毒检验员、“90后”郑捷文的使命就是为疫苗生产把好“第一道防线”。
实验室中培养的细胞如果“手拉手”,排成的一条线超过5万公里;在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病毒区平均每日作业3到4小时;时常通宵检验,一天休息不超过5小时……这是郑捷文近一年来的工作状态。
为确保病毒被完全灭活,郑捷文和同事需要下午5点多进入实验室,一直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休息一两个小时又继续工作。“经常错过饭点,需要饿着肚子坚持工作。”
夙兴夜寐,争分夺秒,只为完成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凌晨5点半,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制冰队副队长朱永涛整装齐备,穿着冲锋衣,脚踩冰爪,手握修冰刀,呼吸着零下20摄氏度的山风,紧贴着零下10摄氏度的冰面。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这位“90后”小伙儿已经工作3个多月。
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制冰队修整的赛道上,冬奥冰雪项目雪车比赛将以最高超过1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进行。
从迎接清晨第一缕阳光,到披星戴月离开场馆,保障国家队训练100多天以来,朱永涛每天在赛道步行约2万米,累计超过20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的自驾距离;制冰面积约7000平方米,每天平均养护4遍,累计养护面积超过280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故宫。
“赛道每一处曲面、角度都关乎生命”,朱永涛和队友每天心里装着的,就是把赛道平整度和光滑度手工打磨至最佳状态,供中国国家队日常训练安全使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每一次极限挑战的背后,都有这样默默无闻的支撑;每一份亮眼成绩的书写,都有家国一体的担当。
2020年,受疫情影响,航空、海运、公路等物流方式遇阻,铁路货运量剧增,52岁的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重庆机务段电力机车司机江彤比往年更加繁忙。
共值乘336趟货物列车,包括中欧班列30趟,货物送往8个欧洲国家;值乘里程69552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半还多;牵引货物总重量100.8万吨,相当于100艘万吨巨轮;途中共鸣笛302400次,手指信号53760次……“我当了近30年司机,这些数据都创了新高。”
“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了一份贡献,我突然觉得我的工作其实挺‘牛’。”江彤见证了中欧班列开行量逆势上扬,在运输防疫物资、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我们实“鼠”不易,致敬奋斗;2021年,我们更要“牛”气冲天,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