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二月十九日电(记者特稿:中国“慧眼”见证宇宙奥秘 全球共享未来可期)
新华社记者郭亚东
“中国政府对基础科学的支持让我为中国同行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正在为现代科学做出巨大贡献,这令人兴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斯里尼瓦斯库尔卡尼(Sri Nivas Kulkarni)18日通过视频接受新华社独家采访时表示。
证明宇宙中神秘天文现象的快速射电爆发(FRB)的起源之一是磁星——。中国“贵燕”号卫星(HXMT)的研究成果于19日在英国网上公布,在国际天文学界引起轰动。
在“贵研”卫星的研究团队看来,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得益于全世界天文学家的共同努力,这证明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天文学的共识和重要趋势。
这不是结束。中国的“护目镜”和下一代向世界开放的天文台,将为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提供新的支持,不断迎接“新的开始”。
合作,破解宇宙的奥秘
1967年,天文学界首次报道了伽马射线爆发。大约30年后,人类发现其中一个长风暴来自大质量恒星的坍塌。大约20年后,另一种短风暴被证明来自两颗中子星的爆炸。
与伽马射线爆发相比,2007年首次报道的快速射电爆发能量更低,但其起源之谜被更快地解开了。仅仅13年后,中国的“鬼眼”和其他望远镜揭开了它们的神秘面纱。
“快速射电爆发的研究进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国际天文学界对伽马射线爆发的研究.它利用了世界各地的天文资源,包括X射线望远镜、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其他观测方法,包括引力波。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贵研”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告诉记者。
自2007年以来,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和团队,包括中国“贵燕”卫星团队,都参与了快速射电爆发的研究。包括“护目镜”在内的技术装备不断完善,国际天文学界的快速反应能力不断增强。
正是因为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解决“护目镜”小组眼中的快速射电爆发这一神秘天文现象的起源之谜才是理所当然的。张双南说:“全世界都在努力解开宇宙之谜。这是时间问题。”
合作,天文学界的共识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但我们只有一片天空。”库尔卡尼说:“在天文学领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完成研究.长期以来,国际合作一直是天文学领域“普遍拥有的强烈意识”
以引力波探测为例,包括“护目镜”团队在内的70个研究团队的1000多个单位有3000多名作者。在快射电爆发的研究中,“贵研”团队多次与国际团队合作。由于“贵研”号卫星的观测能力非常出色,中国队在美国科研小组的建议下,又继续对发射快速射电爆发的磁星进行了一个月的观测。
“然而,国际合作对于大规模和重要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无论我们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仰望星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要想对任何天体进行不间断的详细观测,就必须利用全球天文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张双南说。
库尔卡尼还指出,建造天文设施的成本通常很高,国际合作也可以避免浪费资源。
合作,中国坚持的态度
在国际天文学的主流研究方向——时域天文学领域,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和“贵研”卫星,目前都是“大牌”。据报道,“贵研”卫星的客观时间向全球开放。比如2020年,卫星三分之二的观测时间对国际天文学界开放。
“我们经常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科学家的观测请求,每年我们都会向全世界征集观测建议,数据向全世界开放。任何想使用这些数据的人都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下载。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都可以分析数据,但更多的人希望我们公布分析结果,所以我们会为每个人提供这样的服务。”张双南说。
作为“护目镜”的继承者,已经进入概念设计阶段的“增强型X射线时变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将在X射线领域的观测能力提高至少100倍。它是一个大型的国际合作团队,有近20个国家、100多个研究机构和数百名天文学家参与其中。可以说,它从一开始就肩负着全球使命。
事实上,中国的许多尖端科研设备,包括被称为“中国之眼”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从建设之初就确立了按照国际惯例逐步开放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其科学效率,促进重大科学成果的产出,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做出贡献。
向世界科学界提供中国智慧,向全球工程界提供中国技术,为和平利用太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力量,是中国的开放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