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林业局和农牧团部联合公布了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这是《名录》自1989年1月颁布实施以来第一次大幅度调整。
《名录》为什么要大幅度调整?调整有哪些亮点?对野生动物保护会有什么影响?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豺、长江江豚等65种野生动物由国家二级保护升为国家一级保护,新 《名录》 共列入野生动物988种(类)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分类分级保护,重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1989年发布后,直到此次大调整,除了2003年和2020年麝、穿山甲等所有物种分别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外,没有系统更新。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前常务副主任蒋志刚表示,一些濒危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濒危程度得到了缓解,而一些野生动物变得更加濒危。随着研究的深入,还有一些新的珍贵濒危物种需要及时保护。需要科学调整《名录》。
新《名录》变化很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范围大大增加。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巨大的变化:
——在保留全部原《名录》种的基础上,新增野生动物517种(纲),超过原保护物种总量。其中,果子狸等43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狼等474种(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将豺、长江江豚等65种野生动物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熊猴、山羊、蟒蛇三种野生动物由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新《名录》被列为988种(类)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4种1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46种7类。上述物种中,陆生野生动物686种,水生野生动物294种,8种。
新发现的濒危物种在这次《名录》调整中备受关注。“这一调整已被列入近年来我国新发现的珍稀濒危物种,并有新的分布记录。”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石昆表示,白颊猕猴、懒熊、红瞪羚等物种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小种群或边缘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需要保护。
纳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保护级别升级,意味着对物种的保护力度明显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名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将藏羚羊、藏野驴、熊猴、山羊野山羊、蟒蛇等5个物种退化为二级,但在官方公布的《名录》中,只有熊猴、山羊野山羊、蟒蛇等3个物种退化。
“熊猴、山羊、蟒蛇的种群数量稳定且分布广泛,且有降级现象,反映了保护工作的有效性,也是建立在科学评估结论的基础上。”石昆说,藏羚羊和藏野驴没有退化,主要是担心退化后破坏物种的违法成本降低,可能导致偷猎反弹,威胁物种生存。
为什么新《名录》增加了这么多物种?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张伟认为,一方面,中国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物种的能力越来越强,有能力将更多物种纳入重点保护范围。近年来,中国加快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各种类型的总数
纳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提升保护水平,意味着物种保护将显著提高。随着物种保护的升级,保护项目和资金将会增加,这对种群和栖息地的逐步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程度的保护也意味着打击偷猎、非法走私、非法贩运等行为的量刑标准不同。”蒋志刚表示,《名录》调整为保护大量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带来了新的机遇。
针对重点保护物种,应尽快制定拯救计划,恢复受威胁物种种群与栖息地
《名录》被大幅调整,无疑对野生动物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名录》调整包括更多物种需要配套资金、技术、人员等。有关部门应制定配套管理措施。”中国林业科学院自然保护区研究所所长金坤说。
石昆建议,在该物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后,应尽快制定救援计划,恢复受威胁物种的种群和栖息地。此外,应结合保护区建设,努力保护稀有物种的生境。
明确职责,做好协调,跟上能力建设。
石昆认为,如果物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并不意味着只有国家有保护责任。地方政府要配合国家加强基层保护能力建设,把责任落实到县级。金坤还表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要体现集中资源、突出保护的原则。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名录之间的物种应当平衡,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便于管理和执法。“部分物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行列,监管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应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如辨识技术、处罚标准等。”金崑说。加强监管,强化公众参与,保护才能出实效。
在新《名录》中,有60余种物种被标注了“仅限野外种群”,对此,时坤解释说,一些物种有成熟的养殖技术,有稳定的人工种群,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管理,比如梅花鹿、马鹿等。“这样标注区分了物种的野外种群和人工种群,不搞‘一刀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然,还要加强监管,严打违法捕猎野生种群充当人工种群的行为。”
蒋志刚表示,保护野生动物,不应以损害当地居民的利益为代价,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引导当地居民从野生动物保护中获益,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名录》每5年根据评估情况进行调整。“此次调整比较全面、科学、符合实际,但也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金崑表示,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大物种资源调查监测力度,科学评估种群状况,根据野生动物保护的实际需要,依法定期更新或调整《名录》,构建合理的《名录》进出机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确保珍贵、濒危物种种群及栖息地安全,严格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将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科学认知,引导公众自觉抵制违法行为、支持保护工作,形成社会各界共同保护的良好局面。(记者 寇江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