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二月二十四日电(记者题:15分钟上国道、30分钟上高速、60分钟上铁路,未来交通建设这样发力)
新华社记者魏玉坤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表示到2035年,除部分偏远地区外,我国县级行政中心基本上15分钟就能上国道,30分钟上高速,60分钟上铁路。大纲中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哪些关键任务?交通部负责人24日接受新华社专访。
《纲要》是指导中国交通加快建设人民满意、支撑力强、走在世界前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的交通强国的行动指南负责人说。
据报道,纲要提出了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的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发展目标。具体而言,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畅通、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的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通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123旅游交通圈”、“全球123快递货运圈”。
其中,享受快速交通服务的人口比例大幅增加。除了一些偏远地区,市、地级行政中心45分钟上高铁,60分钟到机场。基本上地级市之间可以当天到达。从中心城市到综合客运枢纽需要半小时,中心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之间的中转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的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交通供需有效平衡,服务质量均等,安全保障有力。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旅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人享受旅行,物超所值”。
负责人表示,纲要在优化全国综合立体交通布局、促进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综合交通优质发展三个方面部署了12项重点任务。其中,在优化全国综合立体交通布局方面,纲要提出了四项任务:
一是建设完善的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以铁路、公路为基础,充分发挥水运、民航比较优势的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到2035年,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物理网络总规模将达到70万公里左右。
二是加快建设六轴七廊八通道的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主骨架。根据交通需求水平,重点区域分为“极、群、群”三类,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为极。在四极之间,布局六个综合、多通道、立体、大容量、快速移动的交通主轴;极群之间,群群之间,设置七条多模式、多通道、便捷的交通走廊;八条交通通道布置在杆或组之间以及组与组之间。
三是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我们将在京津冀、长江双城经济圈建设4个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约20个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约80个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