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记者王林林)“小病耽误大病,大病带到医院。”曾经是穷人医疗的写照。在啃掉这块“硬骨头”后,中国已经把大病特殊治疗列为卫生扶贫重点。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最新数据,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中专门治疗重疾的疾病总数将增加到30种,重疾住院人数将达到81.1万人,从而显著减轻贫困患者的医疗负担。
早在2016年,我国就在安徽、贵州等8个省(区)启动了农村贫困人口重疾特殊治疗试点工作,将儿童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等9种重疾提前纳入治疗管理范围。
2017年将全面推广到所有有脱贫任务的省份。
2018年新增12种疾病,包括肺癌、肝癌、急性心肌梗死、白内障、尘肺、神经母细胞瘤、儿童淋巴瘤、骨肉瘤、血友病、地中海贫血、唇腭裂、尿道下裂。
2019年新增4种疾病:耐多药结核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艾滋病机会性感染。
2020年,膀胱癌、卵巢癌、肾癌、重性精神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将再次加入。专治重疾的病种逐渐增加到30种。
为推动重疾特治的实施,国家卫生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对治疗对象实行“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治愈一例、出售一例”的登记管理,借助信息系统提供全程卫生服务。目前,该系统覆盖8000多万已办卡贫困人口,832个贫困县,1.8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层开立系统账户60多万个。
防止“病根”变成“穷根”,有效控制大病医疗费用是关键。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确定定点医院、确定临床路径、确定单病种费用、加强质量管理、强化责任落实等措施,第一批七类重疾患者年人均医疗费用不断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