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4日,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研究基地,蒋观察了橄榄人工杂交种子种植的幼苗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张志敏照片
新华社兰州3月1日电(记者)全国人大代表姜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橄榄研究基地的大棚内,小心翼翼地拿起营养钵,仔细检查橄榄幼苗的生长情况。
"这是用去年人工杂交的种子种下的幼苗."蒋告诉记者,要定期观察幼苗的形态特征和生长情况,以便及早选择。
同一个大棚里,研究小组采集的橄榄品种有140多个,每个营养锅上都挂着一个标签,这是不同品种的“身份证”。研究小组扩大了扦插繁殖,进行品种间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应性不同的品种。
江做这种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姜是甘肃省林科院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她的团队从大量品种中选出的改良品种现在是当地种植区的“优势品种”。
作为人大代表,姜观察行业的视角更为广阔。蒋更关心的事情,从种植者的“钱袋子”到行业标准和粮油安全,她的目光逐渐从科研扩展到工业。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食用植物油的安全成为她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中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高度依赖。要改变这种状况,打开食用植物油市场的“内循环”,就必须挖掘国内食用植物油的生产潜力。蒋发现,我国木本油料产业起步较晚,加工成本高,木本油料消费占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的比例不到20%。
“耕地中的草本油料种类繁多,因此‘与粮争地’不可避免。食用植物油供应增长的潜力仍在木本油料中。”姜认为,木本油料可以广泛利用荒山荒坡,如果油料作物上山,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来种植粮食作物。
江说,中国木本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近2亿亩。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该行业普遍存在科技支撑水平低、产量大但产能低的问题。“以甘肃省为例,全省60%以上的木本油料作物种植基地属于低产低效林,严重影响工业收入”。
在2020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江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和增加食用油供应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和响应,出台了鼓励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支持提高产能和质量关键技术研究的政策。
今年,准备再次向大会提出有关木本油料产业的建议,包括支持现代木本油料种子产业自主创新项目,建立木本油料产业技术体系等。江希望参照基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形成长期稳定的科研平台和专业创新团队,推动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化。(参演记者张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