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将在北京召开。围绕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2月25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联合召开“两会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前景分析会”,8位学者在会上对热点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桥认为,在“十四五”期间,有以下重点任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建立强大的国内市场,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提高居民收入比重,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中国正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游移动;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基础科研开发比重;推进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围绕“碳峰值”和“碳中和”时间点,开始优化和重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刘桥强调,未来的增长势头应倾向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点是再工业化、新基础设施、大国产业和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
关于2021年的宏观经济和政策走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Color表示,2021年出口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海外疫情,可能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经济增速逐季下降,全年增速仍有望超过8%。Color认为,后疫情时代,专项国债、税收和社保优惠等紧急财政政策应逐步回归常态,反周期财政政策应稳步逐步调整,专项债务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常态化转向,避免急剧的政策转向,更加注重广义通胀,防止泡沫。
1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周安分析,新的发展模式将基于市场化改革的双重深化:从商品市场到要素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横向整合。如何具体实施行动计划?李周安表示,一些适合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的改革,可以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绩效指标,或者对改革绩效进行排名,既有激励又有压力;鼓励地方政府创新,允许地方政府先尝试,先创新者先受益;先把重点放在几个改革领域,率先突破,从点到面逐步推进。
“居民消费率低是国内流通顺畅的阻碍点。新型城镇化是畅通国内流通的基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国务院参事室特聘教授、参事、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先平指出,目前城市农民工1.35亿,在同一城镇居住10年以上的农民工5200万。他建议通过“增量增存量”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化进程。面对存量农民工的核心需求,徐先平提出三大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采取综合措施,确保随其迁移的儿童的教育;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唐尧认为,未来有必要减少碳排放,建设碳捕获能力。从行业来看,化石能源生产中的煤炭应该先达到峰值;加快发展可再生的无核能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张峥在分析会上总结了a股市场的成就:a股市场30年来发展迅速,但相对规模不高,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他认为,a股注册制试点应该理性看待,其特点是首日涨幅高、平均市盈率高、换手率高,市场演变需要一个过程。针对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他表示,首先,坚持注册制试点,完善常态化、多渠道退市的制度安排;二是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形成示范效应。第四,推进资本市场投资侧改革和个人养老金账户政策实施,优化中长期资本进入环境。
根据城市经济学理论,在给定条件下,人均福利随着城市总人口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即倒U型关系。但是大部分城市人口不足,少数城市人口过剩,造成了巨大的福利损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张清华表示,高质量的城市化迫切需要形成规模合理的城市体系,城市群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有望成为突破口。为了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协同作用,首先要完善要素市场,提高城市群要素配置效率;第二,要合理安排和协调城市群的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第三,优化城市群特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认为,未来十五年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面临的两大挑战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和人口老龄化。在过去的30-40年里,全球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着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挑战。如何应对两大挑战?陈玉宇认为,一是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设计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政策;二是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实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第三,推进教育均等化,合理评估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