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三月三日电(记者题:“戒尺”,还烫手吗?——聚焦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施行)
新华社记者郑、杨淑欣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年3月1日正式实施。该规则不仅明确了中小学教师可以行使各种教育惩戒措施,还为惩戒权划定了“禁区”和“红线”,同时赋予了学生和家长申诉的权利,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新学期伊始,惩戒规则能否成为教师按照规定适当行使惩戒权的“底气”?学生和家长能接受合作吗?规则是否能达到“小惩大诫”“因材施教”的目标?
普遍认可
“我和同学根据规则的相关内容制定了新的班级规则。这让班级管理更有底气。”广州市荔湾区南塘街小学61班班主任李老师在纪律处分条例实施的第一天与学生们一起学习。
南塘街小学61班的莫卢晓(音译)说,新规实施的第一天,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吵闹,老师首先提醒他们要劝阻。对于那些仍然不听劝阻的学生,老师增加了作业。
“我觉得惩罚抄袭,惩罚代言,惩罚卫生,只要不过分就可以了。不能接受的是打呼噜等体罚。”很多小学生告诉记者,大部分学生认可规则确定的惩戒方式。
一些教师在实施教育惩罚时感到更有勇气。“以前有淘气的孩子。我们请家长帮忙管理。家长说要站着处罚,学校不允许。规则现在很清楚了。”一位小学五年级的老师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大多数教师和中小学生认同“红线”内容,如“因学习成绩教育和惩罚学生”、“指派学生教育和惩罚其他学生”、“身体伤害、殴打、刺伤等直接造成身体疼痛的体罚”。
南塘街小学61班的学生谭说,他最担心的是因为错误而被孤立,他松了一口气,“严禁故意隔离等变相体罚”。
湖北小学家长张女士表示,在征求意见时,“适当增加额外的教学或班级公共服务任务”比“适当增加体育要求”更有保障。
疑虑仍存
据记者调查,虽然有规定要做“靠山”,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管理不善”和“管理不善”的问题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
——很难平衡老师的“顺从惩罚”和学生的“个人感受”。记者发现,即使是赞同纪律处分规则的学生,对各种纪律处分方法也有不同的个人感受:一些初中生认为,青春期的纪律处分越多、越叛逆,反而适得其反;有的小学生认为罚一节课太重,不可能罚一次以上。如果取消“春游”等集体活动太残忍;也有学生认为惩罚某些公共区域是不可接受的,比如厕所.
很多老师说,学生的个体感受差异很大,稍有不慎,管教“度”就会对学生和老师都产生负面影响。
“规则规定,学生的书包可以阅读,以避免危险物品进入学校。但我担心一旦判断失误,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李对说道。
——很难平衡“顺从惩罚”和“责任焦虑”。“教育惩罚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如果教师的惩戒力度和处置方式把握不好,可能会导致家校矛盾,也可能对教师造成伤害。广州沙面小学副校长黄说。
广东省实验中学的初中教师褚云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和困惑:如果违纪行为导致学生物理
“有些学生心理上很脆弱。曾经自残,自杀,抑郁等。惩罚发生后,教师很难明确自己的责任。”为多家学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广东省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表示,明确纪律处分责任的前提是在教育处罚上做到“相当处罚”,但目前“过重”与“处罚”是否相当难以量化,已成为实施细则的一大难点。
——平衡很难不认同父母的教育理念。一些接受采访的中小学校长说,一些家长看不到他们的孩子受到任何惩罚
;往往成为依法行使教育惩戒的重大障碍。有老师告诉记者,规则规定对“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或者不服从教育、管理的”可以实施必要惩戒,但“故意”一词难以确定,容易引起教师和家长间争议。常见的情况有因家长擅自免去孩子作业引发的争议等。
“对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等行为实施惩戒时,如果家长硬是不接受让孩子‘停课或停学’,惩戒如何落实?”楚云认为,“家校合作非常重要,如果家长不配合,依法惩戒难免沦为‘空中楼阁’。”
且行且完善
多名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强调,教育的目标始终是立德树人,即便惩戒也要尽量“小惩大诫”、因材施“惩”,这要求教师们不但要依规“好好管”,更要设法“管管好”。
“比如有学生出现不文明用语或行为,让他们背论语可能比简单罚站更有效;对于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也应考虑采取不同的惩戒方式。”李雅斯认为,合规是前提,最适合的惩戒方式仍需要教师根据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探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建议,要对广大教师群体进行普法教育和规则的学习教育,提升相关培训效能,全面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博士后谈子敏表示,应建立教育惩戒权的监督、救济机制,如在学校中建立方便、简易的学生投诉通道,利于学生维权;明确惩戒权不当行使给学生造成侵害时的法律救济途径;对于教师依规行使惩戒权而遭受处罚的情况,也应建立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
“家校互动是很重要的,充分沟通有助于消除矛盾,形成教育合力。”黄宏杰建议校方应做好惩戒行为备案以及效果跟踪记录,以便家长全面掌握情况,教师也能通过这些记录更好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采用最优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