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普遍面临“人”“地”“钱”难题
找共识 扩空间 筹资金
它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多个部门,旧城社区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试点中,各地面临的突出问题基本指向“人”、“地”、“钱”三个方面。
人们的共识是如何形成的?由于需求的多样性和改变的困难性,以及改变什么和如何改变,很难调动居民的参与。
土地从何而来?旧住宅区大多位于市中心,土地资源不足,土地利用协调困难。装修空间很难扩大。
钱从哪里来?政府资金重点支持基本型转型,但除了基本型,还有改善升级型转型。单纯依靠政府资金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居民出一点力。也很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调动居民和社会的积极性。
近年来,为了解决“三难”,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好方法,打破体制和制度壁垒,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优化经营环境,形成了一些可以复制和推广的新经验,为我国城市旧社区改造提供了模式。
宜昌:
共建共治共享,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过去垃圾乱堆,灰尘满天飞,居民养鸡;现在是柏油路,樟树,新电梯,新车位。环境大变,空气更清新。”说起小区环境的改善,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嘉明花园的居民苏慧琳满心欢喜。
"改造前部分居民热情不高."嘉明花园党支部书记王小平表示,为了达成共识,她多次前来工作,每次都因难以统一意见、协调利益而搁浅。
"只有‘面对面,面对面鼓’才能解决问题."在王小平的组织下,举行了一次所有家庭代表都出席的会议。
在会议上,王小平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改造计划:拆除私人建造的菜地、鱼塘和杂物间,并为停车位和公共车道腾出空间;每个家庭出资1000元支持装修,垫付停车费和物业费;电梯安装由各建筑独立协商.
“这是我的菜园,不能拆。”“我家没有车。我建个车位好不好?”“为什么要介绍你推荐的物业?”在会上,每个人都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王小平很高兴:“问题都公开了,意见都摆到桌面上了,但是事情很好处理!”
改不改?大多数居民没有异议。"党员以身作则,驻地代表动员起来."当天的会议上,筹集了20多万元的装修资金。
改变什么?共识需要慢慢磨出来。王小平向208名业主分发了调查问卷,然后收集他们的反馈,并试图将其添加到装修计划中。不久,家明花园改造工程破土动工。
共建、治理、共享的组织实施机制,让居民尝到了甜头。“我现在遇到问题,大家都想开会讨论。居民们也自发成立了咨询小组,真正从‘我要改变’变成了‘我要改变’。”王小平表示,在多个部门的支持下,嘉明花园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使居民议事机制能够长期发挥作用。
“旧社区改造既是工程改造,也是治理创新,既能让社区焕然一新,又能有效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张毅说。
改造之初有居民参与,改造过程中治理机制固定,成为解决宜昌市旧住宅小区改造中“动员居民共建”问题的法宝。目前宜昌已经建立了“3 X”
2020年6月初的一天,记者中午来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楼巷三春小区。在居民的休闲走廊上,一群老人在烈日下挤在一起打牌下棋。“在一个有成千上万人的社区里,有这样一个小地方让我们放松和娱乐。离开一段时间后,我们回来时就没有座位了。”居民张建华说。"大多数道路都被损坏了。"“小区连路灯都没有,晚上回来摸黑走。”……社区居民有强烈的改造意愿。
2020年11月,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才发现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两旁安装着精美漂亮的路灯,停车位翻了一番,一下子让小区变得宽敞起来。
泸乡区位于吴江区中心,难以全方位扩张。装修的空间从何而来?
向内“挤压”空间。"如果没有增量,就会盘活存量."吴江区松岭街道建设管理处处长鲁世春说,社区的绿地面积实际上并不小,但之前缺乏维护,绿地也发生了变化
成杂草。改造中,将绿地重新规划利用,绿化带更美了,多余空间还能建停车位。向外“腾”空间。为给居民更多改造用地,位于小区内的社区办公点迁了新址。腾出来的空间将建设日间照料、养老抚幼、卫生服务、助餐服务等便民场所。
破解“缺地难”,还要破解“用地难”。
国泰社区是苏州吴中区面积最大的老旧小区。跟大多数老旧小区比,国泰社区闲置土地空间相对充裕,可是却面临“用地难”。“用地要审批,规划要调整,涉及好多部门,不是社区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国泰社区党委书记沈伟说。
借着新一轮改造试点的东风,长期存在的难题迎刃而解——
先建工作机制。苏州市成立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领导小组,由市领导牵头,统筹20多个相关部门和所属各市、区共同推进改造。
再定统筹方案。“设置统筹协调、财政金融、技术指导、社区保障4个工作小组,环环相扣,打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现联审联批。”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王晓东说。
“用地审批和规划很快下来了,马上就要动工啦。”站在小区的空地上,沈伟兴奋地说,“这边要修一条步道,那块要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新建健身场地有3200平方米……”
广州:
引导居民出资、吸引企业投资
“听说要引入物业服务,居民们都说好,可一到交物业费,肯掏钱的却不多。”广东广州海珠区工业大道南社区居委会主任徐立林告诉记者,这一度让工业大道南421大院的改造遭遇困难。
改造后的小区,要通过引入物业等,建立长效维护管理机制,这需要居民合理出资,更需社会力量参与。421大院引入物业之初,两方的积极性都不太高。
居民这头,对物业的收费标准、服务质量有疑问。“总觉得物业公司只是冲着赚钱来的。”徐立林说,居民从没享受过物业服务,也没有付费意识。
企业那头,物业公司也挺委屈。“每个月固定支出4万多元,收上来的物业费却不足1万元,怎么办?”421大院物业管理公司经理黄春南一度急得睡不好觉。
眼看物业管理难以为继,矛盾还得从两头解。
一方面,想办法提升物业公司经营回报。小区的闲置空间开发可以做文章。“街道利用小区闲置空间重新规划出60个停车位后,交给物业公司来经营。”海珠区瑞宝街道办事处城管科科长蒋科说。固定车位每月500元,临时停车24小时10元,物业通过收取一定停车费贴补了亏空。
另一方面,循序渐进引导居民转变观念。改造后,家门口就有了篮球场和健身设施,文体活动的丰富让小区居民乐开了花。“增设的活动设施都由物业公司运营,居民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服务后,对物业公司越来越信任。”徐立林说。
“现在物业费收缴率已提高到七成,有些居民还自发给其他居民做工作。”黄春南说,目前物业经营已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前期投入也有望尽快回本。
有了良好服务产品的供给,居民的需求慢慢释放出来。“根据调查,居民还有餐饮、养老等多种多样的需求,我们正在寻求与更大的开发企业合作引入更多服务,并进一步探索通过加大金融支持等方式破解改造资金筹集难的问题。”海珠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何祖建说。(记者 赵展慧 王伟健 吴 君 洪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