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北京等地黄沙漫漫,近十年没刮进人们视线的沙尘暴突然来袭。十年,它消失了,倾注了几代防砂人的心血。在过去的十年里,它卷土重来,再次警告人们,治沙的道路是漫长的,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如何科学控沙,沙产业的路径在哪里?这些问题,随着现代防砂实验项目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深刻思考。
新华社每日电讯记者深入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乌兰布和沙漠,发现在曾经荒芜死寂的不毛之地,正在进行真菌种植、沙漠土壤改造、葡萄产业等生态实践。夏秋两季,广袤的沙漠上居然长出了两米多高的绿叶草,几十种果蔬欢快地生长着,酒园就像沙漠绿洲。
然而,可喜的变化背后也隐藏着隐忧。水指数差距巨大,“防砂还是秀”争议较大,产业化推广难度较大.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治理道路充满艰辛和曲折,科研机构、投资企业和政府部门都有怨气。基层建议生态治理要因地制宜,要树立大局观,计算大账、长账、全账、综合账,形成系统治理,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避免把生态保护变成昙花一现的“盆景工程”。
治沙科研试水,几家泛绿几家“黄”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近万平方公里。由于黄河阿拉善段西岸距乌兰布和沙漠82公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亿吨。但与此同时,乌兰布和沙漠是中国最潮湿的沙漠,地下水丰富。基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于2013年建立,计划对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沙漠-水体连通区进行“封边处理”。随后,许多沙产业处理项目相继试水。
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黄河西岸的流动沙地上,有一个由福建农林大学和阿拉善盟月河科技生态有限公司合作的菌草治沙示范基地.去年初秋,记者曾在现场看到,黄沙上长着2米多高的菌草,类似玉米,枝叶茂密。地下水通过滴灌毛细管喷洒在基层。
基地实验负责人罗宗智说,菌草是草本植物的总称,可以作为栽培食用菌和药用真菌的培养基,具有生长快、根系发达、植株高大的特点。2013年,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义带领团队在乌兰布和沙漠开始了菌草防风固沙实验。
“2020年,基地种植了近200亩菌草。经过几个月的生长,菌草可以长到3米高。”罗宗智说,菌草的根系可以固沙,收获后还可以作为牲畜的牧场。
随后,记者来到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开发的“沙漠土壤”生态修复研究实验基地。易志坚介绍,“沙漠土”与传统治沙有本质区别。将自行研制的植物纤维粘合剂应用于砂粒之间,利用力学原理将砂粒改性为“换土”,从而具有土壤特性和保水性能。
易志坚给记者现场演示。两堆沙子放成碗状,然后倒入等量的水。普通沙坑里的水几秒钟就能渗出来,但是加了粘合剂沙坑里的水还能保留几分钟。
从2016年开始,易志坚的团队在乌兰布和沙漠进行了“沙漠土壤”种植试验,即尝试在沙漠中种植各种“沙后”植物
除了科研实验,一些防砂行业已经看到了效益。该项目以肖恩葡萄酒庄园为例,建立了3万亩葡萄林、4万亩防风林、3万亩牧草和休闲度假基地,形成了沙漠种植、养殖、葡萄加工、生态旅游的沙漠综合管理体系。其他企业在沙地种植绿色饲料,通过饲料循环养牛生产有机牛奶。这些都是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
“8年来一直在投资,没见一分钱回报”
通过多种生态治沙尝试,乌兰布和沙漠综合生态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许多治理工程在争议中前行,面临挑战和困难。
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学忠介绍,近年来,示范区已引进76家生态治理企业,已有31家企业获批治沙工程规划。由于缺乏技术经验,只实施了5个项目,沙产业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
菌草防风防沙工程建立之初,曾有“耗水量过高”、“沙漠中不可能种植南方植物”等质疑。
记者了解到,巨型真菌起源于非洲,适合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多年生植物。罗宗智解释说,目前实验基地的菌草采用地下水滴灌,耗水量相当于玉米。
但当地生态治理用水指标存在巨大差距。根据乌兰布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管委会提供的数据,示范区生态治理需水量约为2.4亿立方米,但上级下达的用水指标仅为3100万立方米。所以管委会对耗水量大的生态处理项目并不看好。
支持有限。市场不看好则在于经济账。作为菌草项目的投资方,阿拉善盟悦禾科技生态有限公司负责人温超有一肚子苦水:“8年来一直在投资,没见一分钱回报”。
“沙漠土壤化”技术也同样面临争议。“我们的技术是力学跨学科范畴,有些土壤专家、治沙专家不认同,至今没有任何一项国家科研项目立项,科研经费也只能全部从社会上筹集。”易志坚说。
投入成本较高也是个问题。据易志坚介绍,每亩沙漠改造成本约为2000元,加上施肥、灌溉等费用,综合成本将会更高。此外,还有业内人士担心,这项技术里的土壤黏合剂成分会逐渐分解,三四年后土壤可能会恢复沙化。前来考察的不少企业由于较高的投资成本,打消了投资念头,目前“沙漠土壤化”技术还处在产业化推广前期。
避免“造盆景”,实现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曾对沙产业作出一系列思考。他认为,有充沛阳光的沙漠戈壁,有可能发展成为农业空间,但当前沙漠、戈壁、阳光的潜力远未被利用,沙产业的研究还是空白,真正做到沙产业大发展还有待时日。时至今日,我国西部地区都在积极实践,但真正实现沙漠的“绿富同兴”,基层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议进一步优化沙漠生态综合治理顶层设计,持续从技术、资金、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避免“造盆景”。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中最有可能进行大面积治理的沙漠之一,因为这里独具先天优势,有引黄河灌溉条件,还有黄河侧渗补给水量。”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林业科学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说。
不过,沙漠生态治沙的前提是要遵循节水原则。“做沙漠产业一定要选好方向,把握好产业的技术核心,否则的话就会容易走歪了。”杨文斌认为,干旱区缺水,每一滴水都很重要,生态用水必须是用最少的水做治理,确保生态安全;产业用水必须用附加值高的技术来引领,提高经济效益。
据了解,乌兰布和沙漠用水指标缺口巨大,如果过度使用沙漠地下水,会导致沙漠化加剧,得不偿失。但同时,防风治沙项目又离不开水。杨学忠建议给示范区分配更多的用水指标,协调满足乌兰布和生态屏障建设用水的需求,并在生态治理用水定价时,进行差别化定价,降低生态治理成本。
生态治沙还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既要科学也要可持续。治沙技术也不能停留在“科研温室”,应积极探索生态治理和沙产业、旅游业等的融合,加快推进生态治理项目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生态综合治理具有资金投入大、产业周期长、企业回报慢等特点,加之示范区自身财力相对薄弱,对企业扶持力度有限,一些企业目前未产生实质性税收,收支矛盾非常突出。采访中,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相关人士建议出台生态治理、沙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专项鼓励支持政策,破解示范区生态治理困局。
此外,示范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沙产业开发区、沿黄重要生态保护示范区,却尚未列入自治区产业发展、水电路讯等方面的统一规划,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将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列入自治区乃至国家大盘子统筹考虑,创新管理体制,建设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切实推进乌兰布和生态屏障建设。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丽娜、安路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