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堵“偏门”,管校园贷款(经济评论)
诱导高消费,背负高利贷,束缚身边人.前些年出现的校园贷款乱象,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其中。为防范和控制风险,2017年5月,银监会等三部门发布通知,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网贷业务,并提出加强引导,鼓励合规机构积极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合法合规的信用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小额贷款公司的一些非法校园贷款产品再次出现。他们混在正规的消费贷款业务中,打着“创新”的旗号,受到虚假宣传的诱导,给部分大学生带来了“借钱容易”、“还钱不难”的错觉。由此产生的过度借贷和消费使他们陷入高负债的泥潭。
为此,保监会办公厅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网络消费贷款的监督管理。明确不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
具体来说,在阻断非法校园贷款的前提下,如何满足大学生在消费、创业、培训等方面对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通知中,先做监管的细节。
近年来,随着传播手段的丰富和升级,互联网消费贷款的营销无处不在,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的营销活动甚至已经进入校园。为此,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应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也不应准确营销大学生。通过市场营销的约束,可以最大限度的在前端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防止部分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被诱导。
一方面严格控制非法校园贷款的营销;另一方面,它直接指的是对合规校园贷款申请资格的严格审查。通知明确规定贷前资格考试要严格,实质性考试要认定大学生身份和贷款真实用途。通过确认大学生的各种信息和第二还款来源,既提高了申请消费贷款的门槛,又保证了大学生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作为即将离校步入社会的一员,大学生要求合理的信用和金融服务同样重要。好的先动,严格的营销管理,严格的资质审核等手段,都是为了强有力的保护和引导。只有规范的校园金融市场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堵“偏门”,开“正门”,相信随着互联网消费贷款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合理引导,校园贷款将逐步回归健康发展,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