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在“债务人联盟”里,那些被网贷毁掉的年轻人,

“如果你能负担得起,你就不会辍学。”无力偿还超过10万元的网贷债务,李可别无选择,只能从四川的一所大学退学。

因为他的女朋友不在家,李可经常给她买礼物。但是,无论是在校园里卖一些生活用品,还是在校外兼职,他总觉得自己很缺钱。当他看到宿舍同学用网贷的时候,也开始抱着“借一点钱过渡一下”的心态,从网贷平台借钱。

从360金融贷款,到分期贷款,再到粮食贷款,借钱的平台越来越多,买东西越来越贵。高端口红、新手机、笔记本电脑……半年后,李可的网贷债务一度达到12万元。因为家庭条件一般,只能选择退学。

在线平台豆瓣上,有“骗子联盟”、“努力还债联盟”、“90后债务交易所”等讨论组,聚集了少则数百人,多则数万名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网贷问题的人。新华社《每日电讯报》记者梳理了这些讨论,发现“超前消费”、“积少成多”、“以贷养贷”、“烧起来”等是高频词。

“足不出户就能给你好几万,很容易就陷进去”

2017年夏天,当时仍在贵州读大学的林雨辰以1399元的价格分期购买了一部手机。现在回想起来,小林觉得自己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

“一开始我没想太多。感觉下个月生活费到了,就可以还钱了。”她说。

林雨辰确实感受到了网上贷款带来的便利:你不再需要长时间存钱才能买得起你最喜欢的外套,你也不必等到下个月生活费到了才和朋友聚会.

渐渐地,小林开始依赖网贷,先后开设了JD.COM白质和韦品华。费用越来越大,每月还款额逐渐增加。她在各种平台的欠款总额最多接近2万元。

为了还贷,一拿到就要交每月生活费。我要向朋友借钱或者去兼职赚钱。“为了兼职,有时候只能逃课,学习受到影响。”

王跃然第一次接触网贷也是在大学的时候。因为生活费不够,又不好意思向家里要,就在网上借了几百块,但是很快就还了。毕业后,王跃然一边工作一边炒股。亏了钱,想还钱,就接触了网贷。

现在大学刚毕业一年多,王跃然各种平台欠款已达8万元。“在这一点上,我自己的问题很大。”王跃然告诉记者。

和很多深陷网贷的年轻人一样,王跃然一开始借的很少,也很谨慎,但最后的结果是以贷养贷。“借这个平台还那个平台,其实是一个无限循环,导致更多的借贷。”王跃然说:“一张身份证和一张收钱的银行卡,不用出门就能给你几万。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真的很容易被卡住。”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俊建议加强对网贷的监管和整改。他认为,虽然网贷可以缓解不同年龄段收入不平等导致的消费力失衡,但存在申请门槛低、准入条件简单、计息方式不规范、违规催款等明显问题。

“温水煮青蛙”透支年轻人未来

业内分析师认为,网贷平台提供的分期付款会削弱年轻人的危机感,透支未来。一件商品上演后,可能每个月只需要退回100元,压力不大。有了这种心理,年轻人可能会分期买很多东西,这些分期会积累很多钱,而且会持续很久。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莫开伟曾写道,消费观念的改变,网贷平台借贷门槛低,资本营造的鼓励年轻人敢于超前消费的社会氛围

很多受访者反映,网贷平台在宣传时只显示日利率或月利率,造成性价比很高的假象。实际上,这个低的日利率对应的是高的年利率。

以一些网贷平台宣传的“借1000元,每天交0.5元”为例,对应的年利率为18%。据记者查询,2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3.85%,即1000元的日利息0.1元。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安说,在行为经济学中,这种做法被称为框架效应,即使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问题,从而引导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和判断。

“同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式,读者的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张说,每天计算利息会让用户没有压力。

此外,由于网贷平台往往在月底和月初支付账单,年轻人在收到账单之前往往对自己的负债没有概念。

很多接受采访的年轻人说,每个月还债让他们感觉很累。

“我自己算的。如果一直用下去,买不起马桶。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也变老了,我们也要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林雨辰说。

王跃然还不清楚每笔贷款的利息。因为都是分期还款,懒得算具体的利息金额。“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会麻木到一定程度不敢借钱。”

面对现实。”

告别网贷平台后“感觉很轻松”

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此前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3000余名被调查的18岁至29岁的人群中,信贷产品渗透率为86.6%,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比例达61%。

有舆论担忧,当年轻、冲动、自制力差、对诱惑缺乏抵抗等因素集中爆发时,年轻人可能会陷入债务困局。但记者观察发现,近年来,也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告别网贷。数位当事人告诉记者,“危机感”“及时止损”是他们做出此类决定的主要原因。

在知乎上,“关闭蚂蚁花呗是种怎样的体验?”这个问题被浏览了239万余次,500多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记者梳理这些跟帖发现,“松了一口气”和“无债一身轻”成为普遍感受。

就读于陕西某高校的鹿鸣,先后用花呗分期购买了一只售价850元的电子表和一件饰品。两次分期加起来,鹿鸣每个月需要偿还近500元,这影响到了她的日常生活,也让她产生了警觉。

去年年底,当收到奖学金后,她一次性还完了剩余的花呗分期。“很多人可能被花呗等网贷平台惯坏了,没有危机意识,久而久之就可能背负难以偿还的欠款。”鹿鸣说,还完后觉得很轻松,她现在也会劝身边的朋友少用网贷。

在张安全看来,不必要的超前消费会损害未来对于合理需求的消费能力,不理性的超前消费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助长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

全国人大代表陈海仪在广州互联网法院调研发现,11万多件涉互联网纠纷案件中,超六成被告人是35岁以下青年,且呈现持续攀升趋势。

对此,她在今年两会中建议,引导和规范网络平台有序正当经营,完善征信体系,防范多头借贷风险;对年龄在35周岁以下、欠债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涉网络纠纷案件,实行执行和解前置,慎用惩戒措施。

3月17日,银保监会联合五部委发文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目前诸多网贷平台主要还是以小贷公司的牌照来进行放贷,所以这次发文几乎叫停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贷业务,但对于更大基数的年轻人来说,需要借助更多力量走出可能陷入的网贷泥沼。(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记者手记

不让青春被“贷”走

大学生因背上巨额“校园贷”而走上绝路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记者两次对大学生网贷消费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约60%的在校大学生使用网贷,部分大学生未毕业已成“负翁”。

在谈论这类话题时,“自控力”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有人认为,部分大学生之所以陷入网贷泥沼,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控力太差。但有学者曾撰文指出,网贷平台放贷门槛低和资本营造的怂恿年轻人敢于超前消费、过度负债的社会氛围,是我国“负债一族”人群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之一。

面对各种极具诱导性的网贷广告,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金融理财知识储备,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他们这个年纪,消费欲望很容易被刺激,但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网贷便让他们的“超前消费”成为可能。

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4000万,他们存在相当的金融信贷需求,但传统银行在高校内的金融服务渗透率不够,让网贷有了野蛮生长的空间。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正规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推出适合在校大学生的信贷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不必要的超前消费会损害未来对于合理需求的消费能力,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助长盲目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

大学生陷入网贷泥沼,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治理。网贷机构应严格按照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停止向大学生发放新的网贷,逐步消化存量,加强贷款资质审核。

大学生则需准确评估自己的自控力,理性消费,摒弃“早买早享受”的观念。此外,高校和金融机构还应联手,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增强大学生的金融知识储备。(记者 黄海波 郑明鸿 刘梦妮)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