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勇敢地攀登创新高地,把这篇文章讲得很透彻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国家的未来和命运,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福祉。”最近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勇攀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这篇文章说得透彻

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冷静地思考和判断了如何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深入发展,国际力量深刻调整,科技创新领域竞争日益激烈。

关键核心技术买不到,赢不了,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

形势紧迫,挑战紧迫,使命紧迫。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之路,尤其是把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但是,自主创新并不容易。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

习近平鼓励科技工作者要有“心存善念,虽九死犹无悔”的自豪感,也要有“愿坐冷板凳,勇于植树挖井”的决心;不仅要看“脸”,还要抓“点”。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基础性、全局性科学问题的研究和部署,在关键领域和瓶颈地带下大力气;既要重视作为科学体系源头的——基础研究,又要充分发挥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工程科技领域的力量。

只有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实现“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

勇攀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这篇文章说得透彻

播下自主创新的种子,也要深入培育制度创新的土壤。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两轮驱动”。

“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论文、职称、学历现象依然严重。无数的评价和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总书记深刻指出了科技领域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通过改革,改变基于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卡”标签的做法,改变单方面以论文、专利、资金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我们不应该让繁文缛节束缚科学家的手脚,让无休止的报告和批准耽误科学家的精力!

科学家只有在适合创新的氛围中工作和生活,才能永远保持创新的活力。

科学技术领域是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改革要勇于“破”,善于“立”。习近平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强调,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冒滩突破困难,打破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障碍。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要打破不合理、不科学的体制,建立使科研更“科学”的体制,用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

勇攀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这篇文章说得透彻

3月12日凌晨1点51分,长征7号运载火箭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家族新增成员。

这几天,关于长征七号的两封信已经“火了”。

对“星海”充满向往的北京八中初一学生张逸晨,在去年的长征七号甲类第一轮失利后,十分难过和焦虑。“我们的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没能拉

很独特。相信长大后,一定可以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这封回信还坦诚讲述了科研人员在经历失败后的心情。“大家心里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一定要尽快找到问题的根源!大家说得最多是,要把所有的问题和薄弱点找出来,采取措施改进,尽快完成新火箭生产,组织新的发射,用成功证明自己,证明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实力......”

“这种传承真令人感动”“和科研人员一起,保持热爱,中国航天加油”“继续冲,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两封信得到网友们的点赞刷屏。

坦然面对失败、承认失败、分析失败,航天领域“大咖”与热爱科学的初中生“破圈”对话......科学技术领域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新变化,这也正是“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的生动体现。

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有坚定信心——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高铁、北斗……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十四五”开局起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启航之际,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用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向着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进军。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