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中国的“人造太阳”将在100万摄氏度“燃烧”100秒内再创新高

新华社合肥3月25日电(记者陈诺徐海涛)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获悉,该所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将在近期完成新一轮升级改造,挑战堆芯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长100秒脉冲等离子体的新科研目标,努力将可控核聚变的能源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万物生长在太阳上,EAST有类似太阳的运行机制,所以被称为‘人造太阳’。”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王腾博士表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未来有枯竭的危险,而且仍然存在一些环境污染。“人造太阳”核聚变反应所需的原料在地球上几乎取之不尽,产品无害,被认为是理想的“终极能源”。

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运涛表示,EAST是中国重大科学项目,旨在为人类发展核聚变能源提供工程和物理实验基础。自成立以来,已进行了9.6万多次实验,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和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等重大国际突破。

从去年7月开始,EAST开始了新一轮的升级改造,在尖端材料、关键元器件、主要子系统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升级。“设备升级技术难度高,工作量大!”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发中心主任吴洁峰说:“人造太阳非常复杂。需要使亿万摄氏度的高温与1米内零下269摄氏度的低温共存。几万个零部件有点尴尬,以后实验可能会失败。”

“党员带头,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螺丝钉!”EAST升级项目内部建设负责人胡凯表示,近百人的研发工程团队每天工作12个多小时,春节以来一直没有休息过。

“从20秒的1亿摄氏度到100秒的1亿摄氏度,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飞跃,将把人类核聚变能源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托卡马克物理实验研究室主任龚显祖表示,目前升级工作进展顺利,预计4月底完成升级,将冲击“100秒1亿摄氏度”的新目标。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