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要加快,这些“苗头”也要防
截至3月27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SARS-CoV-2疫苗接种量超过1亿剂。日前,全球SARS-CoV-2疫苗供应量也突破1亿剂。
双破十亿凸显了全国人民构筑免疫屏障的突出努力,也表明了我们巩固经济复苏增长基础、推进境内外双循环的坚定信心。
从历史经验来看,大规模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接种疫苗的人越多,免疫屏障越强。接种速度越快,对形成免疫屏障,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越有帮助。接种疫苗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更好的保护身边的朋友、亲人、同事。
针对新冠肺炎的大规模疫苗接种也是为了更快地恢复正常的国际交流。一年多来,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入境筛查能发现输入性病例的概率很高。但在国际疫情尚不明朗的背景下,要恢复正常的国际交流,就必须积极推进疫苗接种。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人仍然没有积极接种疫苗。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好宣传普及工作,帮助公众打消各种疑虑,更愿意积极接种疫苗。
另外,在推进预防接种的过程中,基层干部要起到表率作用,带头接种。此前,一些地区在企业和商店门前张贴接种率宣传栏,基层政府部门可以借鉴,干部带头接种,带动更多人积极跟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广疫苗接种的过程中,少数地方出现了一些简单粗暴的不良苗头。记者发现,一些学校和主管部门将接种情况与学生毕业和教师绩效考核挂钩;有些单位忽视了部分员工的特殊身体条件,“一刀切”要求所有员工接种疫苗;有些地方为了提高企业的接种进度,利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这些简单化的做法,不仅可能给不适合接种的人群带来医疗风险,甚至可能增加部分人群的抵抗力,不利于推广接种。
其实这些不好的苗头,都是因为少数地区和单位急于完成接种任务,或者是考核指挥棒下的攀比心态。
预防接种工作和疫情防控工作一样,也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一大考验。各地各单位一定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特别是对少数有疑虑的人。(评论员颜志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