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三月三十一日电(记者题: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中方专家权威回应溯源联合研究五大关切)
新华社记者董瑞峰、胡伟
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可能在哪里?实验室泄漏的可能性排除了吗?未来如何开展溯源工作?
31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可追溯性联合研究中方专家组召开新闻发布会。继世卫组织的报告之后,它进一步介绍了关于可追溯性的联合研究的关键信息,并权威地回应了公众的关切。
3月31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组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相关情况。新华社记者张雨薇照片
得出哪些结论?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
联合专家组科学评估了通过冷链食品、直接传播、中间传播和实验室传播从自然宿主引入SARS-CoV-2的可能性。
中国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梁万年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畜共患疾病的直接泛滥被视为“可能”到“更可能”的途径;通过中间宿主引入被认为是一种“更可能”到“非常可能”的方法。冷链/食物链产品的引入被视为一种“可能”的方式;通过实验室事故引入一条被认为“极不可能”的路线。
此外,根据可追溯性研究,蝙蝠、穿山甲或黄鼠狼、猫等物种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潜在的自然宿主。
梁万年说,在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了与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高度相似的冠状病毒,但这种相似性不足以使它们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直系祖先;貂、猫等动物极易感染SARS-CoV-2。
但据中国专家组称,华南海鲜市场动物产品大规模检测未发现阳性结果。
没有找到源头?“早报告的地方,不一定病毒最早出现”
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发言人觅风说,经过近两个月的共同努力,联合专家组就研究方法、主要发现、科学假设和下一步的主要共识达成了一致。
“早报告的地方不一定是病毒最先出现的地方。”梁万年表示,中国是第一个与世卫组织联合开展可追溯性研究的国家。纵观传染病史,真正找到新传染病的源头并被全世界所认识,需要很长时间。
联合专家组分子流行病学与生物信息学组中方组长、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杨云贵表示,在病毒溯源过程中,联合专家组达成一致,提出了在全球框架下建立整合全球所有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综合数据库的建议。专家组通过文献回顾,也一致认为存在早于武汉的外来序列样本,并提出继续在全球范围内追踪早期病例样本。
3月31日,联合专家组中方组长梁万年在新闻发布会后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新华社记者张雨薇照片
数据是否完整?“中国没给原始数据的提法不成立”
梁万年说,联合专家组坚持“四个共性”原则,即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共同撰写研究报告,共同公布研究成果,中外专家掌握的信息没有区别。
"说我们不同意这个假设和公式是不正确的."梁万年说,根据中国法律,一些数据,如病人的隐私,不能被带走或拍照,但中外专家一起做分析。
此外,梁万年说,数据完整性应该有界限。"说已经收集了100%的数据是不可能的。"梁万年说,整个结论是基于我们目前掌握的数据和科学家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科学在进步,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在进步,在掌握信息的过程中只能做出判断和推理。
报告为何费时?“经得起历史考验”
梁万年介绍,联合专家组自今年2月9日在武汉公布框架共识以来,对每一句话、每一个结论、每一个数据都进行了认真的核实和梳理,反复努力,以求更科学、更完善地发布结果。
“写好这份报告,拿出来
了绣花的功夫。只有中外双方联合专家组共同认可报告才能发布,并没有预设时间。”梁万年说,“这份报告经得起历史考验。”梁万年表示,希望未来在世卫组织的领导下,全球科学家能团结协作,继续以科学的方式来开展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
3月31日,中国一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组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有关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下一步研究什么?中方专家组提出四项建议
梁万年说,中国是首个病例报告国,所以在中国率先开展全球溯源。但溯源工作是持续性工作,在中国溯源结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在全球广泛开展溯源。
对于病毒溯源,中方专家组提出四项建议:
一是要扩大全球统一的数据库,包括分子、基因序列、临床、流行病学、动物监测以及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
二是要在全球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地去发现可能的早期病例;
三是关于动物宿主,全球科学家都要共同努力,在多国多地共同开展相关研究,更多元地寻找可能成为病毒宿主的动物物种;
四是要进一步地了解冷链以及冷冻食品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