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2.44亿年前,在贵州发现一种大型盘州暴力鱼,呈驼背状,最早发现于真齿科

2010年7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PeerJ》在线发表了一种大型食肉新鳍鱼类,命名为盘州风暴鱼,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小组在贵州盘州发现的。这是首次在疣齿科中发现其显著的驼背形状。

盘州童话镇长26厘米,代表了疣科最古老的化石新证据,也是贵州首次发现童话镇。盘州风暴鱼的发现和研究,揭示了此前未知的土元虫科生态适应多样性,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的认识。

“三叠纪生物多样性高的新鳍鱼类是研究二叠纪末生物灭绝后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化石证据。”据研究人员徐光辉介绍,疣科是三叠纪最大的食肉新鳍鱼类,体长可达65厘米,在食物网中占据很高的位置。过去,疣齿科的鱼类主要分布在欧洲中、晚三叠世的海洋环境中,以疣齿科为代表。近年来,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了一个大眼鲵科的近亲,揭开了大眼鲵科生态多样性的神秘面纱。

发现盘州童话镇是从云南童话镇和其他所有长着疣状牙齿的鱼类进化而来的一种不同的生态适应,呈现出更加“粗糙尖锐”的一面:它的身体粗壮、肥胖甚至驼背,全身长满了厚厚的瘤斑,上下颌骨上分别长有五颗向前延伸的大牙,嘴里长着巨大的磨牙,令猎物不寒而栗。

从功能形态学分析,盘州童话嘴鱼的游动速度比疣齿科其他鱼类稍慢,但其游动平衡性能较好,有利于在水下礁石等复杂环境中运动和捕食。在食性上,盘州风暴鱼更倾向于捕食底栖、慢游、硬皮腹足类和双壳类,而不是追逐快游鱼类和头足类。盘州风暴鱼的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中三叠世早期南海已经建立了成熟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根据徐光辉的分支系统学研究表明,座头鲸的形态在三叠纪新鳍鱼类中已经平行进化了四次,除了盘州风暴鱼外,它在博尔子鱼、假头足亚纲和太古宙鱼类中独立出现。

(来源:科技日报)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