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四月八日电(记者题:医保创新药“灵魂砍价”后缘何“进院难”?)
新华社记者彭、龚文、陈希源
前几天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在1420家样本医院中,2018-2019年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癌症创新药物中,约有25%被医院收治。这组数据引发了关于“创新药物很难进入医院”的热议。
如何获取这组数据?创新药物为什么“难进医院”?影响医疗机构药品配置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度过“最后一英里”?记者采访了专家和内部人士。
进院比例合理吗?
中国医药协会表示,该数据的计算方法不合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医院均纳入统计范围。其实很多医院并不具备为癌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和治疗药物的能力,比如一些基层医院、非肿瘤专科医院等。所以他们获得的治疗癌症的创新药物的比例很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莲认为,在适当的样本医院范围内,医院药品进入医院的比例可以反映药品的进入和使用情况,但不能作为评价药品可及性的唯一标准。
“不同药物进入医院本身的比例会有所不同。”胡善莲说,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有些药物已经上市很长时间,它们的入院率仍然很低。
缘何创新药“进院难”?
"进入医院的药品需要经过药事委员会的筛选."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贾凡表示,自2018年医保目录调整以来,很多创新药物进入医保,但进入医保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要进医院。
那么,影响医疗机构药品配置的因素有哪些呢?
——临床用药需求。“医院能否配备某种药物,主要取决于医院临床治疗对药物的需求。”胡善莲认为,一般情况下,医院专业治疗领域越广,临床需求越迫切,相应的药品配置率越高。
——医院自身成本考虑。“零差价”政策实施后,客观上药品的配送、储存、损耗成为医院成本。
——医院评估压力。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政策,但在部分地区的公立医院考核中,协商药品仍被纳入“药品比例”等考核指标,影响了公立医院装备创新药品的积极性。
——家医院配备了库存药品。“对于一些已经完全配备药品的医院来说,增加新药意味着需要转让同样数量的品种。”胡善莲介绍,床位800张以上的公立医院,药品配备不得超过1500种。
——同类药品的竞争。在同一个治疗领域,有大量治疗机制相同、厂家不同的药品,医院的药品配置面临竞争,最终影响配置情况。
"在过去的三年里,医疗保险药品的清单每年都在调整."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丁进喜表示,正是因为调整频率加快,新纳入目录的药品数量增多,才逐渐出现入院压力大、进展缓慢的问题。可以说“入院难”是医保改革后的“痛”。
创新药“进院”并非一蹴而就
专家表示,与临床时间较长的药物相比,新的创新药物进入医院需要更多的时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接受新药需要时间。“将创新药物纳入医疗保险不仅可以弥补用药缺口,还可以增加患者的选择。”但丁锦喜表示,新药的接受和使用需要时间,包括临床医生对新药的认识、临床用药指南和规范的形成和修订等
——新药分步骤配备。专家表示,与未纳入医保目录的药品相比,纳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医院配置将明显加快。从机构规模来看,技术水平高的大型医院首先配备,其次是中小型医院;从地域分布来看,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城市领先,中西部次之。
“创新药物是新药。随着临床对新药认识和接受程度的提高,购买的医院数量和服用药物的患者数量都会增加。”据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2019年协商的70种新药为例,2020年第四季度,吸毒人数比第一季度增加了一倍多。
如何打通进院“最后一公里”?
为了解决被保险人的用药困难问题,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可行的方法。
在四川省,国家协商的药品实行单次支付管理,价格高、用药人群特定、适应症明确、用药剂量有限的药品纳入单次支付管理。在最新版本的医保药品目录中,四川省已将包括治疗在内的88种药品纳入单线支付管理
罕见病肺动脉高压的马昔腾坦、治疗乳腺癌的帕妥珠单抗等。“由于罕见病患者数量少,罕见病药品的临床使用和医院配备会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丁锦希说,此类药品可以实行特药管理,确保老百姓有渠道买到药。
同时,多地充分利用零售药店的灵活性,采用医保药品在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共同供应的方法,保障参保人员用药可及性。
樊嘉认为,打通创新药进院“最后一公里”需要政府、医院、药企等多方面的联合努力。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为医疗机构松绑;药企也要加强对临床医生的指导,让他们尽快熟悉创新药;同时,医院也应当推动院内药品结构优化升级,以药品保障水平带动诊疗能力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