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成就“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1.13万所,在校学生3088万人。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支撑,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来自大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匠。职业教育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和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提高了质量,增强了价值,增强了权能。高职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
产教融合,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
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70%以上的一线新员工来自职业院校
“十三五”期间,制造业重点领域相关高职院校数量增长21%,招生人数增长近50%;养老、托幼、家政等相关专业近2100个,每年招生44万人.随着行业的发展和专业布局的科学规划,我国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正在深化。目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一线新增员工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长沙汽车工业学校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调整专业设置,实现办学转型升级。"现在我们有两大专业集群,汽车智能制造和汽车现代服务."校长胡东升介绍说,2012年,学校与比亚迪公司达成合作,比亚迪公司每年可以派出大量能够快速上手的毕业生。此外,学校还与多家汽车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订单培训率超过40%,就业率100%。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长王富贵表示,去年5月学校一复课,就有不少企业上门招聘人才,80多名数控焊接专业毕业生全部被山东、浙江企业预定。
培养科技人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责任和共识。
在江西,12个区域产教一体化实训基地将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的实训水平,投资25亿元建设的全国首个职业教育VR示范实训基地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甘肃,集中力量建设10所高水平职业院校和30个高水平专业群,努力建设35所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100个优质专业,成为建设“技能甘肃”的重要支撑。
海口旅游职业学校与40多家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连续19年以优异的综合素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
产学结合逐渐成为许多城市的战略布局。
上海出台了产教一体化城市建设规划,以临港自贸区产教一体化核心试点区为重点,推动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几大产教一体化项目签约;无锡高新区将区校一体化纳入“十四五”计划,并明确提出
在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护士扎西马竹照顾着几名老年病人,无微不至地给他们喂食和翻身。“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以为我要养一辈子羊。我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在成都定居,成为医院的正式员工。”谈及自己的经历,扎西向马表示感谢。
扎西马竹的家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瓯雅乡子罗村。“是四川‘93’免费职业教育项目改变了我的生活。不仅三年学费全免,还有每月300元的生活补助,往返学校的车费也可以报销。”扎西马竹说。
像扎西马竹一样,来自贵州的年轻人秦龙江也受益于职业教育。去年,秦龙江用他在山东青岛当船员的收入,把老家的房子给翻了。2015年,青岛海事职业学校和安顺国家职业学校组成一对,以船员培训为合作方向,秦龙江是第一个海洋捕捞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事关国计民生。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服务就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与贫困的艰苦斗争中,门槛更低、成本更低、就业渠道更直接的职业教育成为教育扶贫的“排头兵”。目前,中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许多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切断了贫困一代
际传递的根子。“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让越来越多的家庭日子越过越红火。——2019年高职扩招116.4万人,2020年高职扩招157.4万人,设立中职国家奖学金、扩大高职院校奖助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一大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让人生更加出彩。
——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推进东西职业院校协作全覆盖、东西中职招生协作兜底、职业院校全面参与东西劳务协作等,中西部贫困地区孩子实现了“升学有路、就业有门”。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的关键推动力。记者从教育部获悉,近两年,全国高职(专科)年招生已分别达到483.6万人、524.3万人,连续超过普通本科。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还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下一步将着力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强涉农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在服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内涵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包括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等。
“这为我们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新空间。”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聚焦重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摆在职业技术教育战线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提质量,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20年6月,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19年以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质性往前迈了一大步,已有27所职业院校独立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专科“天花板”逐步打破。“近年来,全国已有一批优质高职学校新生录取分数普遍超过普通本科控制线。‘十四五’时期将继续通过独立学院转设等方式,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发展一定规模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促流动,“职教高考”成为招生主渠道。这段时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职业中专护理专业学生李淑杰一直在认真复习备考,“职教高考技能测试近在眼前,紧接着就是文化课和专业课考试,希望自己能升入心仪的大学。”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通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走入大学。2020年,全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逾300万人,超过高职学校招生总数的60%,促进了人才多元发展。
——定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前不久,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高宇成功找到了工作,他开心地说,“多亏了1+X证书制度,让我在择业时有了更多选择。”1+X证书制度,是指在获得学历证书基础上,同时获得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实际效果看,1+X证书制度既夯实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又拓展了学生就业创业本领。‘十四五’时期,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转入常态化、系统化阶段。”
此外,面向未来,职业教育在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以及“走出去”等方面,也迈出重要步伐。
2020年以来,山东、江西、甘肃等7个省份共建职业教育创新高地整省试点先后启动,江苏苏锡常、广东深圳等5个城市(圈)试点,作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先行者、探路者;
“双高计划”是引领职业教育新一轮重大改革的排头兵、领头雁。中央财政每年引导资金20余亿元,带动大量资源、资金向职业教育聚集。据了解,“双高计划”立项建设的253个高水平专业群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有力支撑了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海外建立17个“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融合发展,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中文+职业技能”特色项目,涉及高铁、经贸、旅游、航空等领域……在服务国家扩大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上,职业教育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展望未来,职业教育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成就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书写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记者 赵婀娜 张 烁 丁雅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