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范凌志】今年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机关披露了一系列涉及政治安全的典型案例。《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与“415”前后披露的许多反间谍案件不同,今年披露的案件主要涉及政治安全,涉案相关人员要么与海外反华势力勾结颠覆国家政权,要么借机赴港留学参与反华乱港活动。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李伟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这说明我们在理解整体国家安全观时,不应局限于狭隘的理解。“在我们目前面临的国家安全挑战中,政治安全挑战可以说是第一位的。”
他接受某国十余名高官具体指令污蔑中国
《环球时报》记者从国家安全机关获悉,2020年8月,国家安全机关破获河北某高校学生田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案,及时挫败境外反华势力培训支持国内特工的企图。
田,1999年生,河北某高校新闻系学生。田8岁就开始收听海外反华媒体广播,经常浏览大量海外反华政治信息。2016年1月,田开通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开始与海外反华敌对势力互动。进入大学后,田通过海外反华媒体记者的介绍,成为西方某知名媒体北京分社的实习记者。《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在此期间,田获得了大量活动经费,介入了许多热点敏感案件,向海外提供了3000多份反宣传资料,发表了500多篇署名文章。在外国势力的蛊惑和教唆下,田于2018年创办了海外反华网站,传播各种反华信息和政治谣言,对中国进行恶毒攻击。2019年4月,田受海外反华媒体人邀请,秘密前往某西方国家与国外20多个敌对组织接触。与此同时,他接受了国内10多名官员的直接询问和具体指示,秘密收集和提供海外诽谤和诋毁中国的所谓“证据”。
田与海外反华组织接触后开展的一系列渗透活动严重危害了中国的政治安全,国家安全机关经过严格调查,于2019年6月依法逮捕了田。“这是美国和西方反华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拉拢中国学生团体的典型案例。”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李伟告诉记者《环球时报》。
“是否在西方媒体工作是每个人选择工作的自由,但在任何行业,都要有相应的职业道德。仅仅借媒体外衣从事危害别国安全的行为是犯罪。”李伟认为,这并不是说西方媒体从业者在危害中国国家安全,而是一些西方媒体记者确实接受了西方政客和情报机构的支持。西方媒体在反华势力针对新疆炮制“种族灭绝”、“强迫劳动”谣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像本案中的当事人,经常在国外接受训练,从敌对势力那里获得经济支持,实施反华政客的政治意图来搞乱中国。”
内地赴港学子遭遇“攻心战”
《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2019年香港持续数月的针对中国的暴力事件中,也有部分大陆学生参与其中。2020年6月,国家安全机关侦破大陆学生杨某某赴港从事颠覆中国国家政权、反中国在港扰乱治安活动一案。
杨某某,1995年出生,江苏某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2017年赴香港某大学攻读电影硕士学位。在港期间,杨受到海外反华势力言论的影响,对怀有敌意。2018年10月,杨参加境外敌对组织的党协活动,协助开展反华宣传,参与非法示威。后来被一个敌对组织委派,领导话题讨论,在网上转发视频图片。与此同时,杨某某作为集团管理员,加入了敌对组织的核心集团“小沙龙”。他频频在群里发出“封杀中国企业”的联名信,讨论中国领土问题,并提出利用WiFi热点和隔空投送传播反华宣传材料“扩大组织影响力”的方案。2019年6月,在香港“修法风波”期间,牟阳大肆转发支持暴民的推文,引导群里成员关注讨论,甚至将香港的“斗争经验”倒“回”中国。
《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2020年6月,国家安全机关依法逮捕了杨某某。杨通过教育感化,对违法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主动供认并揭露国外敌对势力的丑恶行径,承诺不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杨的违法犯罪行为并不是香港“修法风波”中的一个案例。2020年5月,国家安全机关侦破一起境外反华敌对势力渗透拉拢大陆学生陈某某在香港从事反华无序活动的案件。陈某某,1996年出生,自2014年起先后在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留学香港后,受香港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影响,逐渐形成反华政治立场和政治投机心态,在思想、言行上强烈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立法风暴”期间,陈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大量支持黑暴力、抨击中央政府治港的言论,甚至公开宣称要“收复香港”。
2020年5月,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对陈进行了审查。陈某某如实交代了参加反华组织的经历,供认了公开支持“台独”等非法活动
不讳。在国家安全机关办案干警耐心教育引导下,陈某某思想观念得到彻底扭转,主动写下10万余字的悔过材料,表示要痛改前非,不再参与任何违法活动。据了解,近年来,境外反华敌对势力大肆对境内人员开展意识形态“攻心战”,少数赴境外就读的留学生由于年轻涉世未深易受煽动蛊惑,被裹挟参与敌对活动。从上述案例看出,境外反华敌对势力越来越注重利用内地赴港学生价值观念尚未成形、政治鉴别力不强、急需融入新环境、追求个人利益等特点,通过政治“洗脑”、利益诱导等手段极力拉拢渗透他们。
“境外反华敌对势力多种多样的手段让年轻学子防不胜防,他们很容易在特定环境下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李伟对《环球时报》分析,从披露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境外反华敌对势力物色人选时,会根据对方在网上流露出的思想动态筛选,然后慢慢进行接触和发展,一些判断力、鉴别力不强的年轻人因此容易落入陷阱,成为反华势力的“棋子”。
一名法律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内地的《刑法》《国家安全法》以及香港刚刚施行的香港国安法均有关于勾结外部势力以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行为的相关法律条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个案例反映出一个现象:大众国家安全意识亟须转变,国家安全的形态正变得多元化,远远超出传统认知中的‘抓间谍’。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要建立综合、立体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这位学者表示,实际上,世界上一些大国早已围绕金融、网络甚至外太空,构建、扩展了一套服务自身的国家安全概念。而且,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的具体实践中都会遵循覆盖面更广泛的原则,特别是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或者与外部势力对抗比较激烈的时期,很多行为都会纳入国家安全范畴来审视,防止这些行为进一步造成危害。“因此,对于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我们必须是以‘主动防御’为主,而不是简单的‘被动追责’。”
国家安全挑战中,政治安全挑战居于首位
国家安全机关在以往“4·15”前后较多披露反间谍案件,但今年披露的案例内容以涉政治安全为主。其实早在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就明确提出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一章第三条列明: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大家一谈到国家安全,往往会想到外国间谍窃取我国军事、经济情报的案件,但现在我们看到很多案例是境内境外反华势力相勾结,这显示出境外在加强推动‘颜色革命’、危害我国政治安全的企图。”李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挑战中,政治安全挑战可以说是居于首位的。”
为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一章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近年来,全民维护国家安全意识的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环球时报》从国家安全机关了解到,2020年“4·15”系列宣传活动期间,江西赣州市会昌县村民张某发现其儿子张某某在广东汕头务工期间可能从事过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活动后,劝说并陪同其子于4月21日至赣州市国家安全局投案自首。张某某主动交代:2019年在汕头期间,他通过微信结识某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被对方以兼职为诱饵发展利用后,每天到驻汕头某部队港区进行观察记录,拍摄港区舰艇舷号的动态和静态情况,通过微信发给对方。在此过程中,张某某共接受对方提供的间谍经费近3万元。经有关部门鉴定,张某某提供给对方的多份资料涉及国家秘密。目前,该案已进入司法程序。鉴于张某某存在自首情节,且积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办案,依据反间谍法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实际上,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并不只是由国家来完成,人民也应该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维护国家安全是一场人民战争。”李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