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中国特色小城镇死亡名单”在网上流传。文章称,许多特色城镇打破了资本链,商人逃离甚至成为“空城”。至少有100个“文化旅游小镇”处于未完成业务和破产的状态。典型案例是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投资3.5亿元。开业后人气一路下滑,不得不拆迁。
2016年,国家有关部委决定联合开展特色镇培育,特色镇很快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很多地方出台了创建标准、评选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有的地方甚至提出要在三到五年内建设100个特色镇,以“世界级水平”为建设标准。
目标明确,定位高,确实培育了一批具有独特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标杆城镇,但难以持续的也不在少数。《死亡名单》中提到的丽江雪山艺术城和常德德镇,曾经一度是“大手笔”,现在却让人应接不暇。
从“集群建设”到“批崩”,特色城镇最终成为“空心镇”和“鬼城”。从表面上看,大多是客流减少或项目未完成造成的,根本原因是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遗产、项目定位、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内在不足。
一些特色城镇在创建中失去了“特色”。一个统一古色古香的建筑,几个老物件,一个略显古老的名字,就敢被称为“历史文化古镇”,最终必然会变成同一个“旅游小吃街”。此前,有网友改编歌曲《镇上故事少,全是假货和抄袭;貌似一样,吃喝差不多”,唱出一些特色小镇面临的尴尬和困境。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认为特色不够,还把种养业申报为特色镇项目,或者直接让房地产成为特色镇建设的绝对主角,本质上已经成为“特色别墅镇”。
回顾过去,《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坚持突出特色”,明确提出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特色产业,继承传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千城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特色城镇建设的偏差也是一些地方官员盲目跟风、追求政绩的官僚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结果。
事实上,特色城镇的问题已经在国家层面上被发现,相关政策也已经出台。比如2018年国家发改委对公布的特色镇进行优胜劣汰评估,2020年国家发改委上报特色镇建设的典型经验和警示案例。《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还提到“推进特色城镇规范健康发展,要全面建立以各省为单位的特色城镇名录,进行动态调整和优胜劣汰”。
特色城镇建设的痛点和难点在于初始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操作难。因此,地方政府应在明确特色城镇发展方向、模式和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专属、独特的“本土IP”,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地方官员应该把它规划和建设成一个“百年老店”,而不是一个官员的政绩。
特色镇“批封”除了惋惜频繁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财政投入外,可悲的是,如果规划科学,建设得当,本可以成为产城一体化、跨界一体化的典范,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入“十四五”时期,我们需要有效地结合特色建设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