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恢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关键词
如果您打开该列:
生物多样性关系到人类福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生物体相互联系,形成地球的生命系统,影响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供水、气候变化等。形成一个涉及自然和文化的生命共同体。为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我们设立了“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专栏,第一个专栏是《“修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关键词》。
新华社记者王立斌
2021年地球日的主题是“修复我们的地球”。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积极推进。从自然资源管理到生态环境保护,“恢复”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关键词。
国土修复,重在“得法”
《长江保护法》作为中国第一部流域特别法,已经实施了一个多月。《黄河保护法》正在加快立法进程。长江、黄河保护立法将生态保护与恢复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规范。
同时,中国已完成或加快的立法修订工作包括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荒漠化防治法、土地管理法,以及矿产、草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土地空间开发与保护、空间规划等重要法律,都注重生态恢复理念,为土地恢复工作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
作为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国家发布了关于建立土地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自然资源和资产产权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全面划定和实施三条控制线、严格控制围垦和天然林、湿地保护和恢复、实行湖长制、林长制和田长制的重要政策文件,其中“恢复”是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今年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的第一年。作为国家颁布的第一个生态保护和恢复领域的综合规划,我国生态保护和恢复的重大项目已经得到系统规划,重大项目主要分布在“三带四区”,如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包括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包括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区、南方丘陵山区、海岸带。
真金白银,“还山复水”
8779亿元!这是近五年中央政府安排的与生态保护和恢复有关的转移支付资金总额。青山绿水清,国家拿出真金白银。
国家生态保护和恢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景观、森林、湖泊生态保护和恢复试点项目相继启动,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区开展了25个试点项目;支持海洋生态保护和恢复,开展“蓝湾”整治行动,夯实渤海综合治理基础,推进红树林保护和恢复,实施海岸带保护和恢复工程,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支持京津冀、燕平原、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地区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深化大规模土地绿化行动,加强防沙治沙,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支持完全停止天然林商品采伐,加快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实施天然林保护全覆盖政策;加强草原生态恢复和管理,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促进生物多样性
国家还通过规范和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债券之间的合作模式,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增加投资。自然资源部发布了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促进矿山生态恢复的意见,并通过给予一定期限的产权等政策鼓励社会主体投资矿山生态恢复。
宁静、和谐、美丽,还给自然
回归森林、草地、湿地、湖泊、沙滩、海洋,只要人类有时间调理一切,大自然的自愈能力是惊人的。
人类活动需要划定边界:“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协调发展与安全,加强土地空间规划和利用控制,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发展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化的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持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构筑强大的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自然是宁静、和谐和美丽的。“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区的整合优化,系统保护重要的陆海自然生态系统;调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综合优化自然保护区、生态极端重要脆弱区、国家一级公益林、重要湿地、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冰川和永久性积雪、红树林、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划入生态红线。
我们应该制定每一个计划,保证每一份保险,实施严格的使用控制,防止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特别是加强执法和监督。人类只要给大自然时间休养生息,自然就会给人类一个不断更新的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