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题:“专利泡沫”何其多,亟须规范提质量四月二十三日电
新华社“中国网”记者毛振华、王京怀
近年来,中国每年都有许多专利申请。但是记者发现,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有些专利“无语”,不仅没有创新价值,还违背常识。甚至有些专利,是“没有目的”的产物。尽快刺破“专利泡沫”迫在眉睫。
如此“脑洞大开” 难免被人吐槽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3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6.1%,以68720件位居世界第一。“多年来,我们的专利申请数量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专利的质量仍然不高。”南开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教授张玲说。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官网上,“精神治疗帽”的专利是一种圆柱帽,帽与人的五官之间有一个孔,夹层内装有治疗精神病的中药粉末。网友吐槽:“这种待遇真是‘大开杀戒’。”据官网介绍,该专利已被授予并终止近两年。
中联国际知识产权有限公司是中国早期的专利交易知识产权平台。创始人胡军表示,实用新型专利因为贴近日常生活、专业门槛低,成为“吐槽专利”的重灾区。
“专利制度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必须严厉打击背离初衷和异化的“专利”天津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李家军表示。
看似“不靠谱”,或为“精明算计”
“吐槽专利”的发明人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个人利益,异想天开作为专利申请;另一种属于“专业专利制作者”,以数量的方式进行制作,一旦被授权,就获利。
为了鼓励创新,增强专利保护意识,我国的专利制度附加了许多地方或团体的“优惠”,如企业减税、职称个人评定、罪犯减刑、留级加分等。专利“吸血鬼”盯上了这些需求。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发现,与专利购买和转让相关的信息随处可见。记者随便联系了一个。当客服人员得知记者急于购买一个专利评估题目时,对方“若有所思”地介绍,可以为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一个“个人裁缝”。至于专利是什么,有没有创新,对方好像并不在意。
沟通后,对方推荐买一个“销售展示架”,只需1400元,从一张白纸开始,从定制到申请“一站式”服务,可以拥有“整套专利”。并且信誓旦旦的表示“技术点不用担心,有专业人士帮忙设计和写材料”,可以保证6到8个月内认证,专利内容完全不用记者操心。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专利质量堪忧。
据业内人士透露,已经出现了一批专利制作公司,他们招募年轻人来思考专利,或者获取被拒绝的专利,重新审查,然后转让以获取利润。流线型专利“生产”太神奇了。
一些企业与专利公司和政府工作人员串通减税或获取相关补贴,形成专利欺诈的“产业链”。不久前在网上公布的一个中国裁判文书案件,揭露了政商勾结赚“专利钱”的真相。
根据本案判决,四川省射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原知识产权管理单位负责人郭、无业人员、成都市专利代理机构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利用当地每授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奖励3000元的便利,捏造200多项专利,申请并受理专利申请
他们还利用编造的实用新型专利骗取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奖励基金20万元。“这是干部、企业、专利代理机构相互勾结,骗取知识产权领域优惠政策的典型案例。”张玲谴责道。
刺破“专利泡沫”,减少“发钱鼓励”
面对“专利泡沫”,相关部门已经采取行动。
今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6月底前完全取消各级专利申请补贴。地方政府不得以资助、奖励、补贴等任何形式对专利申请给予资助。对弄虚作假获取专利补贴的,将限期追回拨付的资金。“十四五”期间,各地要逐步减少对专利授权的各种资助,2025年前全部取消。
张玲介绍说,一些发达国家将
向企业派驻官员指导创新,为企业创新和专利申请提供全方位服务,让企业成为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的主角。胡军认为,专利申请可以突破文字叙述、示意图的方式,增加模型视频展示。对于实用新型专利,除了微观层面的较难用模型展示外,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用模型展示,这样能过滤掉一批靠凭空臆想的点子申报专利的情况。
进一步打击专利代理违法行为箭在弦上。李加军建议,严控专利生产源头,集中开展“蓝天行动”等打击该类申请行为的专项整治,推动将违规专利申请行为作为失信行为纳入知识产权信用监管。同时还要加强对严重违法失信代理机构的协同治理,强化监管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