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有些地方的人杜撰了一个新词,——,“拖星”,特指一些拖拖拉拉、支支吾吾、不作为的干部。他们打太极,得过且过,按程序说话。结果事情拖了下来,企业拖了下来,群众拖了下来,小纠纷变成了大矛盾,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1、“拖星”有几副面孔?
半月刊记者走访了天津、山西、山东等地的干部群众,为“拖行”画了一幅肖像“简笔画”。
——为牟利益“主动拖”。从记者半个月的走访中了解到,在涉及民营企业的问题上,一些干部以“拖拖拉拉”的方式牟利,使民营企业家深受其害,甚至拖累企业。
桂永集团董事长宋岳一直对环渤海城市未完工的办公楼感到头疼。2011年,桂永集团与相关部门签订协议,在市内开设办事处,企业为办事处量身打造办公楼。桂永集团自2012年12月开工建设以来,已先后投资2.7亿元。一年后,该机构以“不符合《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为由关闭了该企业。
随后,办公楼被市里的一个街道办事处接管了。贵永集团于2018年与街道办事处签订了收购框架协议,但至今未完成收购。“市值3.9亿的写字楼,对方只出2.6亿,不能讨价还价。”宋岳说,“十几亿元可能就这么拖走了。”。
近年来,——领导一换,接着拖。一些领导干部发现纠纷,要求及时处理,但有些部门“一个个催,一个个动”。领导换了就不动了,当事人就惨了。
早在2012年,山西省灵丘县下关乡供销社就计划修建办公楼。"两栋大楼可以在三个月内完工。"河北承包商耿和他的合伙人看到工程量不大,然后,没想到,他们好几年都没有拿到工程款。经过几次谈判,工程纠纷没有得到解决。“九年了,事情一直拖下去。县领导催一催,下面的人都动了,但换了领导就收不下账了。”耿对说道。
——没有能力“被动拖”。有些干部安于做太平官,解决不了矛盾就挂上“免战牌”,躲在小楼里变得统一,冬夏春秋都照顾他。
在谈到记者半个月在华中某县的调查时,当地干部说了一件怪事:干部调整居然遇到了“刹车”。在一些乡镇,重要干部的职位已经“空缺”了将近一年,而在一些乡镇,甚至没有主要领导,因为乡镇两个委员会的班子不统一,不能开人大。
某乡镇干部透露,县主要负责人发现调动干部存在风险,怕制造矛盾,引发上访投诉,弄得稀里糊涂,最终影响基层工作的开展。
2、一拖再拖,拖进死循环
为什么有些基层干部热衷于拖延?华中某县的一位乡镇干部直言“拖字”在基层有时候很有效。“基层的事情很多,各种情况层出不穷。很多问题被砸了一段时间拖了一段时间,避开了风口浪尖,大部分都会越来越小。”这位在基层工作了20多年的干部说:“新问题出来,旧问题就‘冷却’了,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半月刊记者在山东发现,一些事情“拖”进了恶性循环。从很多旧案来看,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背后都有复杂的利益。连续几任干部拖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旧事重提”成了后来干部继续拖下去的借口。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负责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表示,拖延本质上是官僚主义。这些干部觉得生意做得再好,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他们做不好,就要承担责任。他们会用追究责任、循规蹈矩、寻找法律依据等借口来掩盖和逃避责任。
3、“拖星”有克星
半月记者发现,一些拖延了几年甚至更久的老大难问题,一旦被媒体曝光或领导批示,几个月之内就能迅速解决。一些干部直言外部压力是“拖累”
星”的克星。首先,要加强体制内的压力。赵成根认为,政府系统各部门间要有清晰的界限,厘清各岗位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将每位干部的绩效、群众满意度与其工资、福利、奖惩挂钩,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不给拖延预留空间。
同时,对不作为干部要加大处罚力度。“希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从严查处一批典型案件,起到震慑作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主说,希望相关部门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时间的方式随机暗访抽查,对于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案件,采取挂牌督办的方式,给基层群众信心。
基层干部群众认为,面对多年无法解决的旧账,仅凭基层的力量难以妥善解决,亟须更高层面介入,才能推动事情圆满解决,给群众一个交代。
此外,可开通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加强群众监督。宣传部门还可以组织媒体暗访组,设置曝光台,及时曝光庸懒散浮拖的各类不良现象及典型案例,强化媒体监督,形成警示效应。
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8期 原标题:《言必称程序,“拖星”拖垮基层》
半月谈记者:王井怀 孙亮全 王阳 | 编辑:苏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