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巴马茶业IPO最新消息:加盟模式有隐忧,因虚假宣传被谴责

近日,国内知名茶叶连锁品牌企业巴马茶股份有限公司(“巴马茶”)在证监会网站发布《首次公开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与正在排队IPO的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争夺“茶企第一股”。据记者《经济参考报》调查,在报告期内,巴马茶因涉嫌虚假宣传被博鳌亚洲论坛公开曝光和批评,其产品因包装过度被列入质检黑名单,但这在招股说明书中并未披露。记者打电话给巴马茶业,一位姓李的女士要求记者给招股说明书发一封信。截至发稿时,巴马茶业尚未回应。

2021年4月15日,全国所有茶叶连锁品牌企业巴马茶业创业板上市申请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受理,拟融资6.8亿元。

2020年6月,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招股说明书预披露稿,提出分别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上市。作为传统茶企、中国茶、澜沧古茶的重要代表,再加上巴马茶业,谁会成为a股的“第一茶股”?

八马茶业IPO最新消息:加盟模式存隐忧,曾因虚假宣传遭谴责

定制采购藏风险

加盟模式存隐忧

招股书称,巴马茶业是一家知名的全茶国家连锁品牌企业,主要从事茶叶及相关产品的R&D、设计、标准出口及品牌零售业务,产品涵盖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等各类茶叶,以及茶具、茶品等产品。巴马茶业认为,与同类公司相比,公司具有强大的渠道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等六大优势,并坚持利用自己的渠道和品牌优势,整合优化供应链资源,将巴马产品和服务标准出口到广大成品茶、茶具和茶食供应商及加盟商,形成“直营”、“线上线下”的全渠道销售体系,构建茶、茶具、茶食、茶饮料的系统体系。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巴马茶产业营业收入分别为7.19亿元、10.23亿元、12.4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4.9亿元。9200万元和1.16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3.69%

从商业模式来看,巴马茶采用自主生产、自主分装、定制采购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产品,但以定制采购为主。大部分茶叶产品、茶具、茶品都是由有资质的供应商按照公司的定制要求和质量标准生产供应,巴马茶可以直接对外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巴马茶业购买的定制产品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高达52.63%、60.05%和54.31%。报告期内,每年采购的定制成品茶分别为1.4亿元、2.71亿元和3.2亿元,分别占各期采购总额的39.05%、51.92%和47.42%。以2020年为例,从最大供应商勐海羊品豪茶业有限公司购买的普洱茶定制成品茶达到5058.9万元,从第二大供应商福建广林府茶业有限公司购买的白茶定制成品茶达到4624.16万元,从两家供应商购买的定制成品茶总成本近1亿元。

此外,据巴马茶业披露,报告期主要物资采购额分别为3.56亿元、5.17亿元和6.58亿元,较大且逐年增加。采购的主要材料为毛净、半成品茶、定制成品茶、茶具、茶食品和包装配件。有鉴于此,巴马茶业坦言,如果公司采购的材料价格因自然条件、市场供求等因素上涨,将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招股书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巴马茶拥有2000多家门店,其中加盟店1700多家,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大大中城市,茶叶连锁领先。正因如此,巴马茶业注重揭示加盟模式的风险。巴马茶表示,加盟模式是公司渠道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线下特许经营模式的销售额分别为2.93亿元、4.80亿元和5.95亿元,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1.12%、47.44%和48.07%,占比相对较高,呈逐步上升趋势。巴马茶表示,如果公司的重要加盟商发生变化,或者严重违反特许经营合同,或者不能很好地理解公司的品牌理念和发展目标,都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品牌形象产生不利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巴马茶业独立董事刘中华是中国茶业仅有的两位院士之一。刘中华,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教育部茶叶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18年1月至今,任巴马茶业独立董事。据公开报道,中国工程院2019年11月22日公布的院士共选结果显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系教授刘中华成功共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市场推广花费数亿元

虚假宣传遭谴责

/strong>

谈及自身品牌优势,八马茶业称,“八马”已成为国内茶叶知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拥有忠实的客户群体。招股书还称,根据欧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出具的市场地位声明函,截至2020年10月30日,八马茶业为中国茶叶连锁店第一品牌及中国茶叶连锁专卖店第一品牌。但《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八马茶业近年来在市场推广方面花费了数亿元巨资,报告期内还曾陷入一场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的风波。

记者调查发现,八马茶业报告期内支付的市场推广及广告宣传费(包括市场推广费、广告费和互联网平台服务费等)分别为0.67亿元、0.91亿元和1.15亿元,合计高达2.73亿元。其中,2019年和2020年,较上年度分别增长34.79%和26.22%。对此,八马茶业解释称,市场推广等费用高企,主要系公司持续投入品牌建设,加强了线上、线下广告投入力度,线上平台服务费也同步增长。

耐人寻味的是,八马茶业报告期内还卷入了一场虚假宣传的风波。2018年9月27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八马茶业在其网站首页虚假宣传其产品为2018博鳌亚洲论坛指定用茶,并在其网站“招商加盟”页面中使用了一份伪造的博鳌亚洲论坛授权书;八马茶业还曾通过报纸、互联网新闻媒体及自媒体等多个平台以广告形式宣称其产品为博鳌亚洲论坛指定用茶,并在部分媒体宣传中使用了伪造的授权证书。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表示,博鳌亚洲论坛从未给予八马茶业公司任何产品任何授权或许可,谴责八马茶业的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已委托专业机构对八马茶业的侵权行为依法采取维权行动。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八马茶业当时曾辩解称“我司和国瓷永丰源联合进行商业赞助,通过博鳌亚洲论坛官方杂志《博鳌观察》获颁论坛指定用茶荣誉及证书”。但《博鳌观察》的主管单位贵阳日报传媒集团2018年9月30日发表声明称,该杂志2016年底休刊后不再与博鳌亚洲论坛存在合作关系,也未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以《博鳌观察》杂志的名义开展任何采编与经营活动。2018年11月初,博鳌亚洲论坛官网和官微上发布了其与八马茶业的联合声明以及八马茶业的致歉信。联合声明称,经初步调查,此事乃个别不法分子采用伪造博鳌亚洲论坛授权证书及公章等手段进行欺诈的行为,八马茶业已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获立案调查。八马茶叶向博鳌亚洲论坛郑重道歉,并尽快采取相关措施删除不实宣传及报道并下架相关产品,同时对论坛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赔偿。

记者试图就和解详细内容、赔偿具体数额、案件最终查处结果以及招股书为何未披露等问题采访八马茶业,但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未得到回复。奇怪的是,《经济参考报》记者仍能在网上检索到“八马茶业成为博鳌亚洲论坛指定用茶”等虚假宣传信息。不过,八马茶业在招股书中并未提及这一虚假宣传风波。

报告期屡遭行政处罚

产品过度包装被指不合格

记者发现,八马茶业在招股书中主动披露了报告期内存在6起被税务主管机关处以行政处罚的情形,处罚原因包括丢失发票或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未按期申报印花税等,处罚金额合计1250元。此外,福建八马因消防设施不符合消防规定,于2020年11月16日被安溪县消防救援大队处罚1.5万元。不过,处罚机关出具了此次处罚“不属于严重违法行为、重大行政处罚”的证明。八马茶业对此坦言,前述行政处罚涉及金额较小,且公司已对相关情况进行整改,未对发行人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不构成重大行政处罚。

此外,《经济参考报》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八马茶业去年曾因产品过度包装被有关部门定性为不合格产品并公开曝光。2020年4月21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公布了2019年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茶叶专项检查结果,抽查的43批次产品经检验10批次不合格。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出,本次监督抽查依据《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等标准要求,对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进行了检验。记者注意到,10批次不合格产品中,八马茶业占到2批,均为上海市杨浦区夏初茶叶店销售的“八马茶业”产品,分别为“普洱茶(生茶)·信记曼松”(生产日期/批号为“2019-01-08//”,规格型号为25克)、“红茶(正山小种)”(生产日期/批号为“2019-01-16//”,规格型号为250克)不合格项目均为“包装空隙率”。公开信息显示,自2010年4月1日实施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空隙率、层数和成本等三个指标做出了强制性规定。

针对八马茶业存在的相关问题,本报记者将继续予以关注。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