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四月二十四日电(记者题:“土”特产后还有啥?——中国探月工程新看点前瞻)
新华社记者
等“挖”回来,“嫦娥一家”还会在动!24日在南京召开的2021中国航天大会上,众多航天专家就未来探月计划展开讨论。
嫦娥五号“挖”回来后学什么?在月球上建科研站有多远?会场内外,航天巨头们揭开了月球探索的新篇章。
筹建月球科研站
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发表了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研究站的联合声明。声明称,中国和俄罗斯将在国际月球研究站的规划、演示、设计、开发、实施和运行方面进行合作。《国际月球科研站实施路线图》将在后续发布,其他感兴趣的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加入程序将得到澄清。
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介绍,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工程将建成一个基本型的月球科学研究站,由多个探测器组成,在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运行。基础模型将具备月球科技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能力,并与国际同行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研究站。
国家航天局月球探测与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探测项目第三阶段总设计师胡浩介绍了中国月球探测项目的进展和前景,表示国家航天局正在提出建设国际月球研究站,促进更广泛、更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为解决空间科学问题、有效利用月球资源、发展地月圈创造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
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在2020年前完成“缠绕、下落、返回”三个步骤;到2030年实现基本型月球研究站的“勘测、研究、建设”;之后,月球科学研究站的扩建和运行就完成了。即从具备探月技术能力,到攻克月球科研站技术,提高月球科学和资源应用能力,进而形成月球科学研究和资源应用的长期能力。
中国航天学会资深专家朱表示,不仅中俄两国,全球对月球站、月球基地和月球村的探索也方兴未艾。各大航天国家都把月球基地和月球村列入了探索计划,真可谓“争广寒明,明月曾两乡”。
“从目前世界上对‘月球基地’的构想,我们也可以探讨从月球研究站到月球基地和月球村建立‘地月空间生态圈’的可能性。将来,也许在月球上欣赏地球会成为常态。有人赏月,有人上月,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朱对说道。
“土”特产后看“水冰”
挖回月球土壤,月球科学研究的下一个重点将是“水”。中科院专家表示,根据理论预测,只有月球南极没有太阳照射的阴影区域可能储存100亿吨左右的水。月球南极附近有很深的撞击坑。根据目前的探索和理论研究,天文学家推测,在这些撞击坑中积累大量水冰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中国探月工程第四期规划中,嫦娥七号还将对月球南极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全面考察月球南极的地形、物质组成和空间环境。
目前,所有国家都在密切关注与布局相关的探索,以便更详细地研究月球上的水和冰的分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际探测器在月球土壤中发现了水冰的证据。近年来,月球水冰一直是各国研究的热点。
为什么是
“我们也希望我们自己的探测器在不久的将来能带回更准确的月球水和冰的分布数据,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探索月球水资源做出贡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吴说。
奔赴更遥远的星辰大海
明月有洞,银河明亮,向前。人类探索的步伐并不止步于月球。未来,月球将成为外太空的实验场、跳板和短期栖息地,为推开探索边界、飞得更远奠定坚实基础。
据国家航天局透露,未来中国将实施多项深空探测项目,如小行星探测、火星采样返回、木星和星际探测等。深空探测对于研究生命诞生、探索宇宙起源、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吴院士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还透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国的宇宙飞船将首次飞到距离地球100个天文单位,即到达太阳系边缘约150亿公里的地方进行科学探索和在轨试验。
“这将是人类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探索。如果成功实施,这将是中国对世界和人类的贡献。”吴说:“中国航天有实力实现这一目标。”
“月球将成为通往深空的天然‘加油站’和‘跳板’。从月球到火星,甚至其他星球,人类探索的边界还会继续扩大。”中国航天学会高级专家孙维刚说。(记者王伟、蒋芳、邱炳庆、胡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