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达公司(Dida Inc .)、滴滴出行(Didi Chuxing)和Hellobike已经公布了他们的上市时间表,以争夺“共享旅游的第一份额”。
共享旅游作为新经济的“四大发明”之一,经历了几轮洗牌,市场竞争再次白热化。迪达公司、滴滴出行、Hellobike先后披露上市时间表,争夺“共享出行第一股”。
2020年10月,迪达公司率先向HKEx提交IPO申请。今年4月8日,其招股说明书被列为“无效状态”后,仅五天后,它就迅速提交了一份新的招股说明书,并再次冲刺上市。
据媒体报道,滴滴出行于今年4月9日秘密提交美国上市申请,最早将于7月上市,目标估值1000亿美元。
4月24日,Hellobike正式向纳斯达克提交招股说明书,打算冲刺自行车共享的第一股。
2015年以来,中国共享经济风起云涌,数百家自行车共享企业展开烧钱大战。直到2019年左右,神话破灭。前两大自行车共享巨头mobike被美团收购,ofo遭遇资本危机,自行车共享市场被严重洗牌。
到目前为止,只有青菊自行车、Hellobike、美团旅游等少数有巨额资金支撑的企业在苦苦支撑。
绿橙单车背后是滴滴出行,美团出行背后是腾讯,Hellobike背后是阿里巴巴。
钻石切钻石,游戏的主人,谁走慢一步不是死就是伤,在最后的共享旅游市场竞争,谁能“烧钱”,最后就能看到上市融资的进度。
在已披露上市计划的三家共享旅游公司中,Hellobike是唯一一家仍以自行车共享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其上市进度关系到公司的生存。
急需融资解困
2016年,自行车共享战如火如荼,汽车钥匙CEO兼创始人杨磊创办了Hellobike。
工商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Hellobike成立后至少经历了10轮融资,其中蚂蚁金服自2017年以来参与了6轮。在过去的几年里,Hellobike获得了近200亿元的投资,依托资本巨头的背景,Hellobike进入了自行车共享的第一阵营。
(图片:Hellobike经历过多次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自行车共享市场的神话在2019年破灭,资本不再被追捧。自2019年12月Hellobike披露上一次融资消息以来,没有新的融资进展报道。
五年来,Hellobike已经烧了200亿元融资,但是盈利还是没有希望。
根据其招股说明书,在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间,Hellobike仍处于烧钱的阶段。
2018年至2020年,收入分别为21.14亿元、48.23亿元和60.44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05亿元和11.34亿元。三年来,Hellobike仍然遭受了近50亿元的巨额亏损。
Hellobike表示,目前公司有三大业务线,分别是自行车共享、搭便车等业务。其中,自行车共享的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非常高,是公司的主要收入点。
报告期内,其自行车共享业务实现收入21.14亿元、45.44亿元和55.03亿元,分别占100%、94%和91%。
面对红海市场,Hellobike的自行车分享业务收入迅速下滑,2019年同比增长115%,2020年同比增长21%。作为目前的强劲竞争对手,绿橙自行车于2020年4月被炮轰完成两轮融资,总计10亿美元,正在展开新一轮的市场大战。可以预见,单车共享将再次洗牌,Hellobike将面临主营业务的压力。
另一方面,经过前几年的烧钱大战,Hellobike的弹药储备明显处于弱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Hellobike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8.25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10.8亿元下降24%。目前其流动资产只有34.09亿元。2020年,公司短期贷款激增498%,应付账款和
分析师指出,在2020年大举借债的背景下,Hellobike的现金状况并不乐观。今年第一季度,Hellobike又净亏损8.36亿元。公司不可能支持其“再烧一年”,公司面临着继续输血的困境。
难解共享痛点
在提交上市申请时,Hellobike计划登陆纳斯达克市场,由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CICC共同发起,筹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一般企业用途,包括技术研发和拓展业务产品。
这意味着公司上市融资仍将投入新一轮烧钱大战,公司仍未能突破之前的共享经济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共享经济的核心应该是对分散在社会上的闲置资产进行再利用,属于轻资产战略模式,理论上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但国内企业在共享经济中肆意烧钱,强调资产布局,尤其是共享行程时,需要投入重金抢占市场。
在报告期内,Hellobike在自行车共享方面的主要业务除了以前的自行车之外,还扩展到了两轮电动车。2017年和2018年,推出助力车、电动车等共享两轮产品线,旨在抢占8公里以内的出行需求市场,进一步加大公司成本投入。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
其招股书显示,哈啰出行营收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共享两轮车业务。
2020年哈啰出行共享两轮车业务营收为55.03亿元,同比增长21.1%,占总营收的91%。毛利率虽然较2019年略有提升,但仍然处于低位,仅为6.7%。
众所周知,国内共享单车市场特点是重资产投入、低客单、回报周期长。单车尤其是电动单车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很高的成本,运作过程中存在丢弃、盗用、毁坏等损耗,加之共享两轮车盈利模式过于单一,行业企业面临较高的运营风险。
同时,共享单车市场因为乱投放、私占公共用地等问题已被多地政府点名监管。
哈啰单车2018年就因在深圳违规投放被举报,深圳市交委发布通报,约谈哈啰单车,要求立即整改并回收在深圳的哈啰单车。
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哈啰出行在既未向公安交管部门办理上牌手续,也未向市交运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在武汉多个区域违规投电单车,严重扰乱共享单车市场秩序被市民举报。经调查后,武汉市交运局紧急约谈哈啰出行,并责令整改。
此前,哈啰出行因多次整改和投放调减不到位,曾被武汉市交运局作出行政处罚。
21世纪经济报道从黑猫投诉平台发现,针对哈啰出行的用户投诉量多达730余次,包括单车乱收费乱扣款、月卡充值不到位、投诉不处理、无法退款等多个问题。
业界观点指出,共享单车企业的运营至今没有实现突破,现存的企业依然没有解决行业痛点,急剧扩张后的成本令多数公司难以消化,造成了共享单车市场的败局。
有评论直接点评称,哈啰出行等共享单车企业以独立公司的身份上市,发展潜力可谓相当匮乏,其已沦为互联网巨头争夺流量入口的工具,在现有的运营模式下很难找到高盈利点。
融资再入红海
此次,哈啰出行上市似乎也有意破局公司面临的共享单车业务困境。
招股书中,哈啰出行已把公司定位为国内领先的本地出行及生活服务平台。
事实上,2018年10月哈啰出行已开始布局网约车业务。2020年,哈啰顺风车营收4.6亿元,同比增长131.2%;毛利为3.8亿元,同比增长167%。
推出两年中,公司的顺风车业务分别实现了70%和81%的毛利率。截至2020年末,哈啰顺风车已累积2610万交易用户和近千万注册司机,2020年底公司再上线哈啰打车业务,拟进一步丰富公司业态。
相比于共享单车市场,网约车赛道同样已是深不见底的红海。
滴答出行、滴滴出行、美团出行、曹操出行、首汽约车、神州约车等等巨头林立,除滴答出行深耕多年实现盈利外,多数企业仍处于烧钱阶段。
2019年才杀入赛道的哈啰出行能否后来居上,或许还要经历一波补贴烧钱大战,才可以立足。
哈啰出行在招股书中也明确表示,“虽然旗下顺风车业务发展迅速,但受制于政策监管和行业竞争,短时间内不足以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哈啰出行直言,顺风车市场竞争对手有比自己更强势的财务、技术、营销,对手可能投入更多资源,同时提供更低的价格。
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透露,期望公司在两轮业务之外,寻找下一个业务增长点,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哈啰打车等业务需要做更大胆的投入。但是哈啰出行目前布局的多项业务均面临红海竞争。
公司一年前拟开拓的 “吃喝团购”本地生活服务早已被美团、饿了么、高德、百度等巨头深耕多年;此前已明确进入的家用电动车制造市场,需要投入重资金布局。已陷入资金流危机的哈啰出行将如何实现突围,其此次上市融资或将决定公司的发展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