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五月二十四日电(记者题:特写:送别袁隆平)
新华社记者袁玉婷、刘方舟、周伟
5月24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人们来到这里向袁隆平告别。
上午10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在明德堂开始。
5月24日,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新华社记者薛玉玺照片
明德堂门口,挽联写着:中国的声音和声音无处不在,施恩泽的名字将流芳百世。
悲伤和快乐都很低。袁隆平安详地躺在柏树里。阳光透过天花板玻璃照射在他身上。他穿着一件红蓝格子衬衫和一件深蓝色夹克,这是他一生中最喜欢的衣服。
袁隆平的遗孀邓身着黑衣坐在轮椅上。她的头微微侧着,不朝着身体的方向,右手紧紧握住左手,放在膝盖上。她左手戴着一枚戒指。
5月24日,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这是袁隆平在葬礼仪式上的妻子邓泽(中)。新华社记者薛玉玺照片
10点15分,明德大厅开始默哀。
吴军穿着衬衫,默默地站着。这件衬衫是袁隆平送的礼物。这个“80后”是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袁隆平的弟子。
袁隆平的助手辛业云,红着眼睛,总是沉默地看着邓泽的方向,表示关心。
人们面对遗体,从右到左绕着灵走,与邓泽等家属握手,有的人慢慢说“保重”。邓连连称“谢谢”。
不久,孩子们推着轮椅,陪着邓走到尸体前。邓突然站起来,快步走到袁隆平的尸体前,跪在地上,埋着头流泪。
明德堂外,长沙杨明山似乎被人群淹没了。在拥挤的人群中,许多人看不清他们的脸。当他们看着它们的时候,他们只能看到鲜黄色和白色的菊花。
5月24日,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这是大众去明阳山殡仪馆送别袁隆平。新华社记者陈思汗照片
70岁的农民周秀英和他的家人来到这里。“如果你知道他走了,你一定要来送他。我们种田,对他有感情。”她擦了擦眼泪,说道。
25岁的胡胜涛来到这里。他早上7点从广州坐高铁到的,下午就回来了。十个小时的路程,只为一个深深的鞠躬。“人太多了。我只在画像前呆了不到一分钟,但这是值得的。”
江苏的母亲和女儿,张秀华和林,在他们的深圳之旅后来到这里。“90后”LAM说:“我想和妈妈一起来和袁爷爷告别。”
通往殡仪馆的柏油路上挤满了人。
年轻的外卖骑手,慢慢骑着摩托车。在外卖盒子里,有一个装满金米穗的盒子。下订单的人来自广东、福建、重庆.
在路的左边,蓝色衬衫的“雷锋车队”升起了哀悼的旗帜。一排出租车停得整整齐齐,车窗玻璃上写着“免费班车”。司机刘浩辉说:“上百辆出租车自发组织,免费接送外地来的人。”
在路的右边,郭,一个42岁的水管工,站在一辆棕色的商务车旁边,车上满是口罩。他和他的朋友们买了8000多个口罩,从23日上午9点开始免费发放给群众。“我昨晚几乎没睡。我想为他做点什么。”
许多人去了安放袁隆平肖像的杨明纪念馆。人山人海,但很安静。
一个身穿白衣的中年妇女跪在画像前,放下一碗青豆。这是袁隆平生前最爱吃的菜。她哽咽着说:“你应该记得它有多好吃。”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少武说:“袁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这一天,长沙的温度是23。研究人员说,这是杂交水稻生长的合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