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两周,2021年全国高考就要开始了。一个特殊的“选择题”可能让很多考生和家长反复权衡。
选哪个专业?这会影响很多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审批结果。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列出37个新专业;高校新增备案专业2046个,新增审批专业177个,调整学位授予类别或学习年限专业93个,撤销专业518个。
了解这些专业调整背后的逻辑,可能会让个人的选择更加理性和冷静。一般来说,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最好是“站得更高”、“想得更仔细”、“看得更远”。
——站高:分析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机器人工程等。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中排名前五。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约130所大学。只增加了人工智能专业。
但在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保留高职院校本科专业39个,调整208个,调整幅度为260%。调整逻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为应对社会和民生问题,我们设立了婴儿护理服务和管理、智能医疗服务和管理等专业;为服务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设置休闲农业管理与经营管理专业;为了服务于新的形式和职业,我们设立了B&B管理和运营、网络广播和市场营销等专业。
从70、80年代广为人知的“学数学、学物理、学化学不怕走遍天下”,到本世纪初国际贸易、法律、计算机的普及,再到近几年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的爆发,新的行业、新的职业层出不穷,专业的不断调整反映了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因此,在选择专业时,应结合国家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方向,以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这种考虑,“强基计划”也是不错的选择之一。清华、北大等36所试点高校近日发布了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此次高校招生改革试点,旨在选拔培养有兴趣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培养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学与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
——想细:找准特色定位和独特优势
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名称,不同的机构也有不同的培养方向。在选择专业时,不妨综合考虑个人兴趣和未来需求,选择那些优势鲜明、定位明确的专业。
比如天津体育学院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侧重于其“体育”特色,就业方向包括一般大数据管理领域和体育大数据管理领域,涉及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体育赛事、体育营销等行业。湖南农业大学增设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机器人R&D和农业生产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湖南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
比如近几年出现了更多的跨学科专业,增加了很高比例的工科专业。新工程、新医药、新农业、新文科成为主要建设方向。
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通知,设立新的“交叉学科”类别,成为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9年,中国取消了367个学位项目,连续五年超过100个。在2020年的专业调整中,取消了518个专业,是近8年来取消专业最多的一次。
不受欢迎的学生和相关专业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是专业退出的重要因素。
被撤销专业中,管理类被撤销较多,公用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别被21所高校和16所高校撤销。青岛理工大学电子商务教研室主任王建伟表示,根据招聘网站的数据,2019年对公用事业管理专业岗位的需求比2018年下降了31%,2020年比2019年下降了37%。
专家指出,在选择专业时,不要盲目跟风,因为“热门”和“冷门”是相对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著名科学家王选选择了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但此后成绩斐然。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湖南女孩钟以高分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希望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
不扪心自问,盲目跟风,就会有“从热到冷的rdquo”
;的风险,更容易从一开始就磨损了奋斗的志向、探索的热情。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认为,选择专业时,最重要的是“兴趣、兴趣、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选最适合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心有所爱的青年,才能在不同领域走上各自的成才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