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关注亚洲象北移:为什么要北移?如何应对?

新华社昆明6月2日电(记者、赵、)近日,一群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向南方迁徙,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据云南省亚洲象北移安全防范工作现场指挥部介绍,截至6月2日17时23分,北移的亚洲象出现在玉溪市红塔区后河村附近,距离昆明市晋宁区约1公里。专家分析说,大象有向北移动的趋势。

这群野生大象原本生活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17头。4月16日,大象从普洱市墨江县迁徙到玉溪市沅江县。4月24日,2头大象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其余15头大象继续北移。连日来,野生大象途经红河州石屏县、峨山县、玉溪市红塔区。

自野象抵达玉溪市峨山县后,记者全程跟踪报道野象,当地工作人员24小时监控,防止人象冲突。

监测表明,该群由6只成年母象、3只公象、3只亚成年象和3只幼象组成。大象从家乡西双版纳迁徙约500公里,几乎横跨云南省的一半。野象一路吃,所到之处庄稼尽毁。据有关部门统计,元江县、石屏县共发生事故412起,直接损毁农作物842亩,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近680万元,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

长期研究野生亚洲象的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永认为,野生大象北移给当地管理带来了困难。虽然迁徙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但很少一直往北走。

据专家介绍,栖息地承载能力下降也是野生大象北移的重要原因。在云南亚洲象分布区的11个自然保护区中,有10个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类型。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森林郁闭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亚洲象的可食植物却减少了。许多大象逐渐移出保护区觅食,频繁进入农田和村庄,增加与人类的接触。据统计,三分之二的亚洲象已经离开了保护区,这使得管理和保护亚洲象更加困难。

目前,云南省林草局已成立领导小组和7个专门工作组,进一步加强现场指导。5月29日晚,国家林草局派出五人工作组赴红塔区商讨相关措施。

根据陈明永教授的说法,对于这15头野生大象,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发出预警,疏散人群,尽量减少损失。在可控条件下,考虑在野象进入人口密集区前及时设置障碍物,并进行喂养指导。专家组仍在持续监测判断,并向主管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确保人体图像安全。

为使大象群北移保护,保证无缝衔接,6月2日,昆明和玉溪战地指挥部同步行动,两地共出动应急人员和警力675人,出动应急车辆62辆,无人机12架,昆明储备大象粮10吨。省、市、区三级协同开展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落实应急措施。

昆明周边地区正在进一步完善人体形象安全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分工,全面启动部署,确保第一预警、第一处置、第一报告。

亚洲象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云南普洱、西双版纳和临沧,是亚洲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经过30多年的抢救和保护,云南野生亚洲象的数量已经从1990年代的193头增加到现在的2000头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