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中国有4028个县级医疗社区

我国已建成县域医共体4028个

看病不出县 百姓得实惠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号文件,提出在县城建立医疗社区,重点探索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医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并与村庄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县级医院作为城乡联系纽带和县域龙头的作用,形成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县级医疗服务体系。

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和建设,我国县域医疗社区数量迅速增加,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3月底,全国已建立4028个县级医疗社区。县医疗社区给基层带来了什么好处?近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县医院能治大病

县级医院专科治疗能力提高后,很多重疾患者不再需要转到上级医院,基层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前不久,住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仙霞镇的王阿姨突然晕倒在家里,脸色很难看。儿子很快送她去宁国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治疗。

“我妈60多岁,情况看起来不太好。”王大妈的儿子着急地说。负责会诊的主任医师胡安慰并检查了王阿姨。经过简单检查,胡认为王阿姨很可能是脑出血,于是迅速安排CT检查。很快,王阿姨被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需要尽快手术。

同日,胡为王阿姨进行了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情由危转危为安。“没想到在县医院做这么大的手术。”王阿姨说。

"动脉瘤破裂现在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危重疾病."据胡分析,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甚至昏迷,基本上需要手术治疗,多为血管介入性手术,少数需要开颅手术。这种病死亡率比较高,尽量避免搬动病人,因为湍流会增加破裂的风险,一旦再次破裂,死亡率会上升到80%。因此,患者及时就近接受治疗非常重要。

胡介绍说,宁国人民医院是一所县级医院。过去,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医疗设备,无法进行一些困难的手术。遇到王阿姨这样的危重病人,往往只建议把病人转到大医院。今天,这种情况已经完全改变了。

2019年,宁国下发《宁国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整合13个乡镇卫生院、6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所辖村卫生室,由宁国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牵头,形成两个紧密的医疗社区。为了提高县级医院的诊疗能力,宁国市政府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投入1.082亿元和1.172亿元。此外,宁国市政府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达成合作,专家可沉入县级医院会诊、讲课,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可赴大型医院培训交流。

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家的指导和培训下,胡的科室大大提高了医生的专业水平,逐渐能够独立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手术。“2020年,科室手术次数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动脉瘤破裂手术仅30例。”胡对说:

“县级医院专科治疗能力提高后,很多重疾患者不再需要转到上级医院,基层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你去大医院治疗

浙江省东阳市前乡镇,一位70岁的老人突然心肌梗塞。儿子抱着母亲直奔镇医院,立即启动紧急抢救方案,打开绿色通道,进行心肺复苏.经过急救小组20分钟的专业抢救,老人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在乡镇医院抢救的突发心肌梗死病例并不常见。如果操作不当或者救援晚了几分钟,可能就没希望了。”东阳医疗社区管理中心主任要急着说。

前乡镇位于东阳市偏远山区。应该第一个说:“医院的急救团队多次参加东阳医学会发起的模块化培训,在上级医院专家的专业指导下,每月模拟救援演练一次。急救团队在规范化培训中掌握了优秀的急救技术。”

在医疗社区建立之前,乡镇卫生院的诊疗能力不强,很多村民喜欢去县城看病,医院冷清。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东阳医疗社区成立了医疗、护理、院感、药学、检验、放射等8个质控中心,每季度由县级基层领导医院进行检查指导,按照县级医院标准同质化推进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据统计,去年有6家县级龙头医院派专家到基层门诊就诊9000人次,通过“传帮带”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在此基础上,东阳市医学会建立了“人才库”,改变了原来各基层医疗单位自主招聘的政策,改为全市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调配、统一管理,解决了乡镇卫生院“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等问题。“我们把新招聘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定向培养的毕业生全部纳入‘人才库’管理。经牵头医院联合培训后,由东阳市医疗社区管理中心统一调配,在市区、平原、中山、山区轮换8年,根据地区差异给出不同的工资分配系数。

”应争先说。

通过一系列“留人”举措,基层医疗机构“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东阳市医共体启动建设后,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从2017年的17万增长到2020年的25万,增长幅度达43.3%。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丁宏认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县乡差距较大。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符合我国实际,有利于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形成合理的分级诊疗秩序,实现“常见病不出乡”。

“县域医共体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制度。”丁宏说,县域医共体内部要实现制度、服务、标准的统一,做到人财物统一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优质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要留住人才,除了提升薪酬待遇,还要在职业发展方面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机会。

慢病管理更高效

家庭医生不能追求签约率,要做到“签而有约”,做好重点人群和慢病等特殊人群的签约服务工作

去年3月,东阳市六石街道岩口村村民吴大妈被确诊为高血压。此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医生王彩芳成了她的签约家庭医生,每周都会上门随访,跟踪身体状况。

“非常贴心,不仅是医生更像是朋友。”吴大妈说,以前自己经常忘记吃药,如今有了王彩芳的叮嘱,现在病情控制得很好。不仅如此,她告诉记者,在乡镇卫生院就医报销比例高、花费少,还能挂上县级医院的专家号。

为了加强基层慢病管理,近年来,东阳市医共体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推出县级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联合坐诊;将慢病药品目录下沉,让“老慢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买到“县级药品”。

王彩芳介绍,一年来,县级牵头医院专家每周都会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坐诊。针对病情稍重的患者,还可以通过双向转诊平台,直接将其转至县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省去许多中间环节。不仅如此,每月还会组织专家进村开讲座、接诊、答疑,让村民了解慢病的危害以及预防方法。

2019年,东阳市将医共体融入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城乡的慢病防控体系。如今,任何一位35岁以上的患者,在就医前都要进行血压测量。应争先介绍,如发现血压数值异常,信息平台会将患者信息在线推送给社区医生,交由他们二次复核,经复核明确诊断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形成闭环管理,社区医生将根据患者分级情况做好规范管理。而糖尿病则通过抓取医疗机构检验血糖异常信息,推送给社区医生进行复核,明确诊断后患者也将纳入统一管理。

在东阳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患者的诊疗信息已实现县域内互联互通,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在医生诊间能全面实现调阅,患者可灵活选择在任何一家医共体成员医院就医,减少了重复检查,大大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提升了慢病管理的效率。

丁宏认为,做好慢病管理和传染病防控离不开“医防融合”。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要把基本公共卫生体系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相融合。其中,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家庭医生不能追求签约率,要做到“签而有约”,做好重点人群和慢病等特殊人群的签约服务工作。此外,还要打通县域医共体各机构间的信息壁垒。目前,从技术上看,实现机构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没有问题。只有信息实现了共享,慢病管理的效率才能进一步提升,疾控部门才能有效监测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及时采取防控措施。(记者 申少铁 徐 靖 窦瀚洋)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