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野生动物为什么要进城?我们做什么呢

当荒野中的野生动物进入人类栖息地,甚至繁忙的城市,我们该怎么办?

近日,15头亚洲象一路北进昆明,东北虎完达山一号破门而入,一座小山的小鸟在上海部分社区落户。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得不思考:野生动物进城有什么新趋势?两者如何共存?记者走访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探索城市野生动物管理的王芳教授团队,共同寻找答案。

城里来了不少“动物居民”

在上海,一项关于“动物居民”的调查正在进行。12个专门为野生动物设计的调查区域有300个红外摄像头。在上海林业局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王芳的团队希望通过一两年的跟踪观察,得到一个城市野生动物管理的示范方案。

"城市里的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保护那么简单."根据王芳的研究,城市中一些野生物种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分布范围也在扩大。以浣熊为例,2015年上海40多个居民区发现浣熊,到2020年上海有浣熊的居民区达到150多个,增加了一倍多。

随着“动物居民”的增加,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和冲突也相应增加。研究表明,当每公顷浣熊数量少于2只时,人们几乎感觉不到浣熊的存在,但当数量超过5只时,人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据统计,2020年,上海12315约有1000起投诉野生动物扰民事件。他们有的被貉的排泄物和噪音困扰,有的被貉吓坏了。除了狸,公众对蝙蝠的存在也感到不安。2021年,有人抱怨红腹松鼠破坏花园。

与此同时,狸的习惯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独居到集体活动,从熬夜到通宵,从怕人到主动接近人。“最大的变化是他们对人和人类世界的态度。”王芳说:“我以前经常看到人们跑完三四米后马上就跑,但是如果有主动喂食等行为,他们就会主动追人要吃的,也可能会打扰老人和孩子。”

上海浣熊的变化与世界其他城市野生动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比如王芳说:“比如欧洲的红狐,美国的黑熊,美国的浣熊,都表现出快速城市化的特征。浣熊的变化方向是我们所能预料到的,但变化的速度让我们大吃一惊。”

它们为什么会“离家进城”?

为什么野生动物会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进入城市?王芳认为野生动物的世界正在迅速变化。上海的狸明显变了,西双版纳的大象一路向北都是“大象”,南京的野猪袭击了茶馆……为什么这个物种会出现在这个城市?随机因素占比很大,但值得注意的是,随机因素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迁徙是野生动物的本能需求,谁也不能把野生动物限制在保护区内。动物迁徙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食物、水、配偶、躲避天敌和寻找更好的栖息地。

“然而,很容易忽视的是,当栖息地被破坏时,许多动物失去了迁徙的机会和能力,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再次探索和重建。包括亚洲象在内的许多物种都在经历这一过程。他们会试图犯错误,发生冲突,跑到看似‘不该去’的地方,但这些过程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王芳说。

其次,与荒野和城乡结合部相比,城市环境的恢复速度更快。到2020年底,上海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高达40%,不仅包括大面积的森林和湿地,还包括街道花园和袖珍公园等小而美丽的生态区。这个时候,城市就会像一个热点,吸引周围的动物。

最后,城市环境为一些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所。浣熊、松鼠、黄鼠狼等动物的生活方式非常灵活。他们善于根据城市的特点进行调整。城市里没有天敌。只要能适应城市生活和人类,他们几乎不会遇到威胁。

如何在冲撞中共存?

当野生动物进入城市,城市居民会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从最初的好奇,到不满,再到逐渐习惯,城市居民和野生动物之间会形成一种新秩序,人会比以前更接近生物多样性。

王芳认为,秩序的建立离不开对野生动物的了解和对城市管理的研究。在过去的一年里,王芳的团队在上海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基本掌握了上海浣熊的变化。除了确定每公顷数量的阈值外,还建立了栖息地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驱动野生动物变化的机制。

“我们发现,貉不需要大片的森林和绿地,影响它们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灌木丛和水源。他们也喜欢中小型道路。白天它们上路行驶,到了晚上就成了动物的‘高速通道’。”赵乾乾是王芳团队的一员。她把有定位功能的项圈前后套在五只浣熊身上。

在不妨碍社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需要保护城市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到目前为止,当地政府和市民对进入城市的野生动物保持了高度的容忍,不仅帮助了闯入村庄的东北虎返回山野,还遭受了大象观光造成的数百万经济损失。

但不排除必要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据王芳说,2020年7月,上海一个社区里有几十只浣熊

性行为失常,造成很大干扰。为此,上海市开出了第一张野生动物狩猎证,将小区内的貉捕捉后安全转移到了野外环境。

王放还表示,解决野生动物“进城”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做好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留城市缓冲带,尽量减少野生动物与城市的直接冲突。

“城市首先是人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城市野生动物管理永远没有最优方案,冲突会一直存在。不管多好的制度,都需要持续调整,进行可持续地管理。在这方面,上海等城市做出了大量探索,经验异常珍贵。”王放说。  (记者杨金志、董雪、王默玲 参与采写:刘一鸣)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