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六月八日电(记者题:不花钱的法律服务,也可以帮你“撑腰”——聚焦法律援助法草案二审)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白洋,刘硕
发生事故需要索赔人身伤害,发生劳动争议需要调解仲裁.如果你遇到类似的麻烦,法律援助可以帮助你缓解维权路上的“后顾之忧”,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作为面向经济困难公民等群体的公共法律服务,我国法律援助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办案质量低下、专业服务力量不足、覆盖面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些困难,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正在审议的法律援助法草案第二稿进行了重要修改,以更好地支持您的合法权益。
扩大覆盖范围
根据现行规定,申请法律援助的项目有六项,包括社会保险或最低生活保障、赡养费、扶养费和抚养费、劳动报酬。
在此基础上,草案二稿增加了“劳动关系确认”和“生态损害赔偿”,同时明确了在英雄烈士近亲属因见义勇为行为维护英雄烈士人格权益、主张相关民事权益时,申请法律援助的当事人不受经济困难的限制。
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左为民表示,该草案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覆盖面,一方面符合当前公民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为维护英雄豪杰的个人权益提供法律援助,体现了法律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指导,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莫表示,见义勇为烈士的近亲属维护英雄人物的人身权益,见义勇为当事人主张民事权益,在此类案件中加强对当事人的协助,进一步凸显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公益性。
鼓励志愿服务
随着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但目前我国从事法律援助的专业力量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林继山告诉记者,日常法律援助案件主要由辖区内律师承担,但随着法律援助范围的不断扩大,可调动的律师资源不足。
草案第二稿增加规定:国家鼓励和规范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个人成为法律援助志愿者,依法提供法律援助。同时,它为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群众组织提供法律援助工作。
左为民表示,现实中,一些法学专业的师生和社团、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有能力、有热情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将这些群体纳入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将有助于扩大服务覆盖面,满足群众需求。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童立华建议,将法律援助作为一种新的入门级法律人实习制度,鼓励合格的法学专业学生和青年律师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弱势群体的认识和认同,培养他们的法律情怀。
强化质量监督
免费法律服务会尽力吗?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与第一次草案审查相比,第二次草案审查在法律援助服务监督方面做出了许多变化,进一步细化了各方责任,重点提高了案件处理质量。
例如,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法律援助资金的使用和案件处理情况;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标准,并通过第三方评估进行定期质量评估;律师协会应该加强
严立华认为,目前部分法律援助案件服务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办理案件的律师执业时间较短,流动性较大;其实有些法律援助案件比较复杂,需要一些长期深入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的专业化,培养更多专业的法律援助机构和专业人员。
北京广森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汗青建议,应建立法律援助律师图书馆,避免律师在陌生地区办案,通过更准确的服务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群众对法律援助工作更加信服。
完善机制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与其他领域的律师相比,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待遇相对较低。
“中心的办案补贴和日常保障费虽然能落实到位,但补贴标准相对较低,资金分配较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律师办案的积极性。”林极山说道。
对此,草案第二稿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法律援助保障制度,将法律援助相关资金纳入本级政府预算,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保障法律援助工作需求,促进法律援助均衡发展。同时规定法律援助补贴标准要动态调整,法律援助补贴免征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莫季红说,法律援助本身是公共性质的,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执业者将不得不承担自己的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可能是不可持续的。通过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保障水平,减轻法律援助机构和服务提供者的税收负担,可以更好地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帮助行业健康发展。
杨汗青说,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律师在会见、开庭、值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费用。建议进一步优化资金保障相关规定,细化税收优惠等措施。
提升从业人员的保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