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意味着什么?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十一点三年

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是国家和党的伟大规划。“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适龄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哪些努力?记者采访了教育部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

教育优先,进一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劳动年龄范围内的人口(目前为16-59岁)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限,是反映国家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综合指标。

“提高工作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数对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和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十四五”末,国家力争将适龄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将达到高中二年级以上水平,这对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史料记载,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终身教育不断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有效提高了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教育水平。从国际上看,中国15-24岁年轻人的教育水平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新增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使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然而,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存量大,中国与发达国家整体仍有一定差距。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莉认为,“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把适龄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约束性指标,充分体现了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重视。

“这一指标一方面客观反映了中国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科学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所长马晓强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以及产业和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高工作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力提供更坚实的人类基础。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岗前教育与岗后教育相结合,确保适龄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提质扩容,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

“学校真好!”甘肃省康乐县杨家沟小学的学生王雅婷非常喜欢上学。三年前,她曾经辍学;由于“追求者”的努力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实现到2025年适龄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教育的普及水平。其中,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是基础,提高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是关键。

马晓强认为,应该努力“提高增量”。“底线是继续做好义务教育控制,确保所有适龄人口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主线是进一步普及高中教育,重点是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普及水平。”

“目前,中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基数约为9亿。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的主要动力在于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年轻人的进一步普及。”张力理论。

“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的目标。

教育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实施升级扩容教育工程,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巩固义务教育控制辍学成果,建立健全巩固和扩大教育扶贫成果的长效机制,促进义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巩固提升高中教育普及水平,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初中毕业生和从业人员完成高中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

要提高各级教育的普及水平,必须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对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二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三是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明显存在薄弱环节的地区要更加重视教育优先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针对困难群体提高受教育程度,依法负起保基本、强弱项、补短板、兜底线的主责。同时,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支援帮扶的积极性。”张力建议。

终身学习,进一步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感谢学院的培养和引导,使我成为应用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先行者。”经过3年学习,拿到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毕业证书那天,北京顺义区种粮大户薛新颖激动地说。参加学院的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让她受益匪浅。

为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在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专家认为,今后要通过完善各种制度、政策和措施,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鼓励大家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不断接受继续教育。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下一步,要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在终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鼓励从业人员参与学历继续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马晓强建议,创新各层次各类型成人学历继续教育模式,采用购买教育服务、在线教育、建立学分银行等手段,加快教育供给侧改革;同时,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鼓励从业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选才用才需要。

“展望未来,把基础教育支柱打牢,搭建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合协调的资源平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将为每个人创造更多可能性。”张力表示。

在教育普及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质量。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认为,要把握好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关系,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要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健全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比重,壮大实体经济的技术技能人才根基;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坚持总量调节和结构调整并重,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加快理工农医类紧缺人才培养。(记者 吴月)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